城乡环境整治应着重建立长效机制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09年11月24日 文章点击数:8424
城乡环境整治应着重建立长效机制
达县政协反映: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和提高公民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将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但当前城乡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需反思:
一是重硬环境改善、轻软环境建设。一些地方在抓环境整治工作中,特别重视对硬环境如场镇及干线周边房屋美化、“五乱”治理,轻视了软环境建设,表现在: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薄弱,文化阵地建设薄弱,科普法规宣传园地薄弱;二是重干部职工参与、轻市民群众互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各级干部、单位职工都身先士卒、逐户深入积极行动,但一些地方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宣传力度和措施不够,导致一些群众认为整治环境是政府的事,翻新房屋当然该政府出钱,甚至出现村民在搬迁公路干线边自己乱堆放的柴草时,还要求政府给予工钱;三是重斥责处罚、轻教育引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忽视对有乱停车辆、乱摆推位等业主的教育感化,而采取轻则斥责、重则处以罚款的现象,这激化了干群矛盾,增大了工作难度。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按照“抓规划建设、重教育引导、建长效机制”的原则,科学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责任范围、明晰社区、村组、居民事权,确保整治任务、责任落到实处。
一是构建教育引导居民自觉爱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应把整治城乡环境作为提高文明意识、家园意识、公德意识的有效途径,把综合整治与文明创建、卫生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参与度,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体,使之献其策、出其力、规其行,从而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向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组、景区、家庭延伸,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是构建社区、村、社良好文化环境的长效机制。应坚持社区文化先行,着力培养居民修养与素质。要结合正在兴起的文明新村及居民新村建设,做好乡镇及村社规划,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各乡镇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文化渊源,抓好特色规划,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景,使居民在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是构建城乡环境整治制度的长效机制。构建责任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片责任制和责任人分段、分块包干责任制,落实职能部门管理责任、教育监督责任和部门联动责任。将综合整治责任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推动工作落实;构建城乡环境统筹整治的长效机制。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牢固树立统筹意识,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相结合,与污染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科学发展、分步实施;构建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要按照量力而行、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城乡配置费、清扫保洁费、垃圾清运费等征收机制,确保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同时,抢抓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机遇,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编制、立项和储备工作,捆绑项目,积极争取、大力治本。以规划带动投入,以投入保障建设,以建设促进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