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川锁钥”到“蜀道何难?” ——万源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铺就群众出行幸福路”
作者:李敬洲 毕可 来源: 发表于:2024年04月29日 文章点击数:1534
“将致富路、产业路等纳入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项目库,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提高乡村道路的通达度和群众满意度……”
“将民生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确保规划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朝令夕改,更不能临时抱佛脚……”
4月23日,政协万源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九次常委会议围绕“打好建管养组合拳,铺就群众出行幸福路”开展专题协商。
此次协商紧扣贯彻落实万源市七届四次党代会确立的“交通强脉络”战略,课题写入《2024年协商计划》和万源市政协年度工作要点,旨在助推万源交通提级,引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
曾几何时,万源境内道路因穿险过隘,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抗战时期既联通川陕又拒敌于域外,保存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为纪念万源市首条国道210线的成功贯通,人们将“蜀道何难”刻于险峻的石壁之上,将“秦川锁钥”四字勘于石冠子山洞的北硐门楣上,诠释让天堑变通途的万源人民不怕艰险,勇敢无畏的拼战精神。但是,现在万源境内道路却因为里程短、等级低、路况差,严重制约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干交通网络快速通道网络尚不完善、道路养护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交通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供应之间的矛盾和压力剧增……”会上,调研组组长、市政协经济委主任陈天佳通报了调研开展情况。通报开门见山,直说问题,引来常委们争相发言。
“新建普通省道二级三级公路,上级补助标准为550万元/公里,而我市实际投入需1300万元/公里,新建道路下差资金数额巨大。”来自市财政局的市政协委员张莉娜最关注的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为此建议走好“两条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一是用好用活上级政策,整合利用上级政策、资金,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水平。二是在规划道路建设的同时,包装谋划好沿线的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助推效益。
白沙镇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负责人陈天容更关心交通路网的规划,建议:按照“提档升级国省干线、优化完善县乡路网、建好织密农村道路”原则,科学编制优化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公路布局规划,确保路网结构科学、规划合理、衔接顺畅。
为此,中共万源市委提出“交通三年提级”行动,印发了《万源市“交通三年提级”行动实施方案》,把道路建设摆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首位。
截至目前,万源市高速通车里程122.68公里,普通公路通车里程4427.149公里(国道209.692公里,省道359.489公里,县道1021.977公里,乡道1617.356公里,村道1218.635公里),路网密度109公里/百平方公里。
山区修建道路,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更高,针对山区道路易损坏,维护成本高问题,市政协常委王江建议:对全市乡村道路“分段确权”,为全市道路交通配备好“管家”,实现“村村有路长”“路路有人管”。同时还建议,对乡村道路管理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挂钩,以严督实考推动责任有效落实,确保乡村道路行车安全和行车畅通。
据了解,协商还围绕“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质量把关”“整体风貌设计”“乡村物流网络建设”“超载超限治理”等11个方面的子课题,收集发言材料25篇。会后,协商成果将以专报形式报送党委政府供决策参考。
协商会上委员精准建言、部门积极回应,大家凝心聚力为幸福路“建管养”倾智倾力的场景,让万源市政协主席陈国斌感触良多。“‘秦川锁钥’谱写了万源交通事业由昨天走向今天的历史进程,‘蜀道何难’激励着万源人民接续启航,为万源交通事业阔步走向未来凝聚更多智慧、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