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当前位置:首页>>提案选览>>正文

关于推动达州主动融入重庆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5月10日 文章点击数:10839

关于推动达州主动融入重庆的建议

提案号:001

提案者:民建达州市委

承办单位:市委办公室

近年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异彩纷呈,区域经济大融合,资源大整合的态势已悄然产生。据报道国家正在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出台一系列支持川渝经济发展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也正在有序实施全面对接工作,作为与重庆相毗邻的达州,必须把握这一难得的机遇,突破壁垒、加强合作,突出重点、加快协作、突显优势、加大动作,主动、全面的融入重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程。对此,我们建议:

  一、寻求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创新。

  融入重庆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即要树立“主动融入,全面合作,扬我优势,实现共赢”的观念。要摆脱狭隘的行政地域约束。寻求达州市与重庆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方法模式等方面的共通点。摒弃“不想融入、不敢融入、不急融入”的保守思想。从全局角度审视达州、以学习的态度研究重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合作、以主动的姿态全面融入,从产业、资本、项目对接方面下足功夫,在体制机制上减少落差。尤其要注重对重庆在政策创新、体制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努力发挥达州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从重庆的产业薄弱环节和延伸环节入手,寻找主动融入与全面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二、科学规划,分区合作,全市联动、主动融入。根据达州与重庆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为三大区域。

  区域一,沿达渝高速公路、襄渝铁路线,倡导建立包括达州的大竹、渠县、重庆的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广安的华蓥、邻水在内的经济走廊。该区域交通便捷,则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易于最有效地发挥参与地的经济优势。对达州两地而言,大竹地处210.318线的交汇点,地势平坦,兼有较为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电线电缆及化工、建材生产基础,是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的理想地点,同时,在重庆向北幅射,连接中原的战略中,大竹也有条件充当其哨基地。渠县作为农业大县,具有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倚铁路运输之便,通过与重庆的农业产业合作,可打造成重庆主城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区域二,沿达万铁路及似建的达万高速公路线,倡导建立有达州的通川区、达县,重庆的万州、梁平参与的经济合作区。在这一区域,万州作为重庆市拟着力打造的第二大城市,不仅是重庆市主城区工业转移的重点,同时也是其东进的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区域合作中,通种区、达县拥有原煤、天然气资源之利,以及多年发展形成的冶金、机械制造工业基础,使两地在发展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开发、装备制造以及商贸物流等方面具有深层合作的基础,而双方各自占据的交通位置,也为双方经济合作,乃至最终走向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区域三,即以达州的宣汉、万源、开江,重庆的开县、城口为成员,组成北部经济合作区。达渝两地在这一区域有着最长的行政分界线。该区域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同属山区,农业人口比重大而工业甚大薄弱。因此,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优质肉牛、薯类、菌类、茶叶、中药材、油橄榄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是该区域合作的共同基础。同时,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共同发展特色旅游也可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三、推进多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通过发展战略联盟或产业集群等方式开展企业间的协作并进。

  二是在资源开发、建设和利用上携手互动,可在交通运输与通讯基础设施、主要工农业基地、新兴工农业经济带、沿江河经济开发或开放带、金融信贷类服务领域等方面加强两地间的协作。

  三是共同构建商贸物流网络,致力打造共同的商品市场,支持对方定期举办商品展销会、产品推荐会;并加大引进重庆商贸物流企业入驻的力度,推动两地在大竹、通川区、万源市共同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商品批发市场,使达州真正成为重庆经济向北辐射的中转站和桥头堡。

  四是加强旅游合作,丰富达渝旅游市场。可根据边区旅游资源,与重庆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力度,相互支持、配合各自主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以巴人文化、红军文化、知青文化和自然景观为凸点,根据周末及黄金周等不同时段,共同协调规划,设计开发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

  五是借助重庆成熟的技术支持,加大天然气用气指标的争取力度,实现达州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条的深化与延伸。

  四、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加快融入重庆进程

  一是加强高层互动,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开辟两地领导互访、对话通道、密切两地领导交往;建立各经济合作区县、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合作问题进行实质性交流;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合作各方开展经济活动。

  二是建立干部交流机制,开展两地干部交流。通过两地互派干部或企业家、专家学者进行定期会议、考察参观、交叉任职等互访互学互助机制;以干部交流促进经济交流、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

  三是致力软环境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实际调查表明,达渝两地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方面,更体现在行政服务环境方面。达州要融入重庆,必须从降低行政服务环境落差入手,以重庆市行政服务质量优良标准为导向,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整顿干部队伍工作作风,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方式,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服务”、“阳光式服务”和“示范式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在营造融资环境方面,既可借鉴重庆通过组建融资公司,以土地融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方式,也可推动和发展民营企业担保公司、风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培育融资服务主体,加强与重庆的金融合作,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还可推动与重庆的金融市场共建、逐步建立覆盖达渝两地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查询机制、企业资信评级制度、信用担保认证制度等。从而为开展两地企业合作,尤其是渝商入达创造条件。在信息交流方面,要共同打造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覆盖两市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信息网,对人才、原材料资源、劳动力需求等信息实行网上发布;建立和完善信息库、项目库,及时为两地企业、单位开展联合协作提供信息支撑。在教育、科研方面,要充分利用重庆的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开放达州教育市场,支持渝方来达创办、联办学校,鼓励重庆教师来达任教,加强两地的教育、科研交流;同时也要鼓励达州企业与重庆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