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重庆城市群中的强势一极:达州发展战略定位问题再讨论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7月01日 文章点击数:19729

重庆城市群中的强势一极:

           达州发展战略定位问题再讨论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毕英涛

 

[  ] 达州的发展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跑线上。追求新的发

展必成自然。成为重庆城市群中的强势一极,应是达州发展战略定位的最佳归属。

    [关键词]  城市群  强势一极   发展战略   定位

达州的发展与全国一样,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绩效突出,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跑线上。追求新的发展必成自然。在开始新的历史起跑之前,再次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也必不可少。

 一、问题再讨论的出发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尤其是最近30年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深刻地告诫全体中国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而积极地推动中国迎接和赶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这次,中国人没有犹豫,没有懈怠,没有耽误,中国人获得了成功。中国客观上是这次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实际受惠者和“既得利益者”;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世人瞩目。持续30年的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左右,为历史罕见。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51日在上海开幕的“世界博览会”也盛况空前。中国正由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转换是不容改变的事实。2010425,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投票权比例增加至4.42%。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投票权位居第三的国家;

达州与全球全国全省同步,经济社会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市的GDP总量、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乃至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突出和耀眼的绩效。达州已今非昔比;

 发展的不均衡,但发展态势始终保持一致性地向前,这既是后发达国家发展理论的依据之一,也是中国宏观与各省各地中观微观发展的客观现实。客观层面的“中国模式”(自称“中国特色”)与中观微观层面的“区域(地域)特色”,已为各方仁人志士高度关注。“摸着石头过河”的岁月渐行渐远,科学发展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经验依托与理论支持下的发展模式成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自然选择。没有理论说明和阐述的发展战略不仅幼稚可笑,后果更为可怕;

“十二五”规划在宏中微观三层面已渐渐浮出水面。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时间仅剩几年,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社会与个人、地域与区域间差距的事实上的差距拉大,无疑伴生更多忧虑和矛盾。时间的紧迫感与客观差距的压力感,成为“十二五”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再度检视各地各方发展战略势必成为无法回避的规定动作,达州自不在例外。

二、城市群的相关概念

(一)基本概念

此说源自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的“都市圈化”理论,戈德曼认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是都市圈化。城市群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打造城市群的终极目的无疑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就中国而言,目前正进入城市化的高潮阶段。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反复提及到这一问题。

(二)主要特征

  1.功能高端化

城市群往往位于交通通讯枢纽、内外联系便利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人口众多,腹地广大,经济强劲,新技术、新思想活跃,是连接国内、国际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节点以及科学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传输带,对国家、区域乃至世界经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中枢支配作用。

2.结构等级化

城市群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明显的等级结构,至少有一个或多个规模较大、经济发达和辐射功能较强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城市群的中心和增长极点。在其周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二级城市和三级城市,并穿插了众多的小城镇以及广大的农业地区和农村。

3.分工合理化

作为有机整体,城市群内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配置,形成城市间日趋合理的职能分工。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推动,大量不同等级规模的企业或一系列配套产业及相应的上下待产业等集中连片分布,形成有特色的分工与合作网络,使各城市优势互补,以实现资源的集体利用与效益的最大化。

4.城乡一体化

伴随现代交换手段与频率的不断翻新,在城市群各个层次上,表现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流态的集聚与辐射。中心城市的作用呈现逐级传递特征,即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辐射,其他城市再对区域内其他地区辐射。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互促互进,城市各种要素统筹配置,农业产品共享,人口自由流动,城乡界限模糊,城镇化进程加快。

5.交通网络化

城市群雏形一般沿综合交通走廊展开,并伴随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而不断扩大。城市群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道网体系所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发达的交通运输、信息等网络构成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的城市为节点,相互嵌套,有机结合,共同形成千丝万缕的节点网络城市格局。

6.发展动态化

城市群是一个开放系统,对内对外都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城市群的发展呈现着动态与渐进的特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当其范围、功能、结构、对外联系或其他相关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城市群内部的连锁反映乃至城市群范围的改变。

(三)界定标准

1.有一个到几个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城市群的中心是一两个或以上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也可以是一两个或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辐射性。

2.完善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属于高城镇化水平区域。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较为合理。城市群内的城镇体系应层次分明,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上中下间不断层不缺层。

3.一定规模的人口与空间。综合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之情,人口与空间规模与密度的标准大致为: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人口2000万以上,人口密度400/平方公里左右,中等以上城市10个左右,城市密度2/万平方公里。

4.较高的产业发展与分工协作水平。一般说来,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应达到70%以上。

5.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多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贯通,速度快,密度高,动量大,技术领先,将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和小城镇以及相关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四)重要意义

1.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其影响也是不便随意估量的;

2.有利于解决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整体性等问题;

3.有利于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有利于区域性跨越式发展的质的实现,真正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消除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

5.符合国际惯例,暗合国际成功理念。没有强大而众多的城市群支撑的发达国家是不存在的。

三、重庆新定位:国家中心城市

(一)基本概念

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即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其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系2005年时,国家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率先提出。

国家中心城市具备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讯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专家研究,早在2000年,全球GDP90%就已由城镇生产,其中又有50%以上由国家中心城市级别城市生产。

(二)最终确认

2010年初,在住建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跻身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即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

相关数据举证:

  五大中心城市2009GDP总量

上海      14900.93亿元

北京      11865.9亿元

广州      超过9000亿元

天津      7000亿元左右

重庆      超过6500亿元

△五大区域城市2009GDP总量

   武汉      3960亿元

   成都      3901亿元

   沈阳      3855亿元

   西安      2719亿元

   昆明      1600亿元

△十大城市2009年人均收入

   广州      16884

   上海      16683

   北京      15638

   天津      11467

   沈阳      11400

   成都      10394

   武汉      9564

   重庆      9221

   昆明      9046

   西安      8743

△五大区域城市数量结构

地区      直辖市  省会及副省级城市  地级市   县级及以下城市

长三角       1             4          11           9

珠三角       0             3          10           12

环渤海       2             5          30           4

京津冀       2             1          6            4           

成渝地区     1             1          20           数十个

(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咨询专家周立群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重庆是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周围又集中了一个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央的战略性决策要义和重要棋子。“重庆入选意义非常重大,关系到未来国家深度开发西部的战略”。

重庆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远认为:“能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是一张非常重要的名片,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重庆的入选,还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在五个中心城市中,上海是东部的中心,北京、天津是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重庆则是中西部惟一的中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深圳并没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而仅被确定为华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潘国平认为,重庆“既然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也就是国际的中心城市之一”。显然,重庆的入选,有利于重庆自身乃至周边城市群的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笔者认为,看待重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另一层意义是,国家认为重庆不仅仅属于西部,还属于中部,这对于地处中西部交汇交接部的达州来说,感觉更为特别和良好。

(四)目标使命

1.目标:

2007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在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具体是:

三大定位:

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级、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一大目标: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大任务: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使命

突出的区域辐射功能,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成为内陆直接对外开放的城市;成为西部,乃至中国的物流、交通和人流门户与枢纽;肩负更重要的产业职能和经济职能;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区。

(五)实现时间

张远认为,10年内重庆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

张远指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任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四、达州:发展战略再讨论

(一)优劣势比较

1.比较优势:

交通:目前达州境内已初步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襄渝、达渝两条高速铁路纵贯境内,达渝高速公路已连通重庆、成都,达州河市机场直飞北京、广州、成都、深圳,达万铁路已直达万州港并实现沿海连通。即将建成的几条高速公路将使达州境内七个县(市、区)全部相连,达万铁路的扩能和电气化改造以及与宜(昌)万(州)铁路的贯通,将使达州的东出通道打开,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达州为中心的真正意义上的东西南北出口,川东北交通枢纽的名份花落达州。

资源:以宣汉、万源、开江为主的川东北天然气,资源富集,开采前景好。加之能源作为国家乃至全球的战略资源其地位的特殊和重要不容多言。煤炭在达州也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和对外竞争优势,并具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开采技术和基础。

产业:达州早已确认并形成了天然气、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电、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几大产业,既立足于自身,也有别于相邻和周边地区产业分布;既有特色,也形成对外的产业互补可能。此外,达州的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在省内位次靠前,尤其是餐饮服务业,市场相对活跃成熟,风格特色鲜明。

区位:达州位居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是重庆北上,成都东出、西安南下、武汉西进的必经这地。达州距重庆280公里左右,距成都400公里左右,距西安800公里左右,距武汉1000公里左右。重庆是国家中心城市,其余三市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达州尤其可以珍惜的是距成渝最近,历史人文相近,习俗习惯相同,山水血脉相连,川渝间几乎是“同生死、共患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以单飞。

人口:以历史的眼光看达州自古人气很旺,境内目前人口已达650多万,位居四川省第三。消费市场稳定,消费层次分明,前景光明。

特别比较优势:距重庆最近,彼此关系十分特殊。

特殊一,达州在渝蓉西汉四大都市间,空间距重庆最近,自当首选与重庆“联姻”;

特殊二,达渝间自然地貌、河流走向、历史沿革、民间风俗等等相同相关相连;

特殊三,达渝间的交通网络连接在渝蓉西汉四大都市比较中,最为发达和成熟。达州河市机场与重庆江北机场的航空客运早已形成互补格局;

特殊四,当年,数十万重庆知青曾经在达州境内挥洒青春,至今仍有相当部分在达州生活,达渝是特殊的“亲戚”;

特殊五,达渝同属巴人或湖广填四川的后裔,文化同根,巴渝文化与巴渠文化同根同源。

2.比较劣势

达州总体上经济实力偏弱,工业基础较差,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材料行业占据主体地位;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大多是初级产品和上游产品;农业基础较差,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靠天吃饭仍是主导;尤其是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此外,国民素质偏低,劳动力素养相对偏低。

(二)路径选择

优先靠近重庆、联动重庆、最后融入重庆。在发展中率先从与南充、广安、万州、涪陵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目标确认

进入重庆为核心的城市群,并成为重庆城市群中的强势一极。

未来的重庆城市群(环渝发展腹地)可以构想为:

一级:重庆主城区(核心)

二级:达州、永川、南充、万州、涪陵(区域中心城市)

三级:大竹、渠县、邻水、宣汉、广安、江北区、渝北区、合川、大足、江津、梁平、垫江、綦江、南川等(中小城市)

四级:乡镇及农村。

(四)战术原则

1.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达州也同全国一样,今非昔比。经济总量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由此,对达州的比较优势绝不能停留在与别人匹配、互补的旧观念上。应该看到,在当今时代,比较优势就是经济优势,就是竞争优势。

2.变“影子跟随”为“携手同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国内市场的繁荣,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板块的形成,因资源分布、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前景等要素导致的产业转移已成必然,产业分工的更加科学精细已成必须。由此,以达州为例,继续秉持“影子跟随”术已经较为过时,应该与重庆在区域发展中“携手同行”,紧紧相随,荣辱与共。

3.以“巴渠文化”为依托“长袖善舞”

自古四川盆地属巴地,川西为蜀,川东为渝(巴)。就上观言,同属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文化”;就中观言,川西以成都为中心,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称“巴蜀文化”;川东以重庆为中心,以长江流域考古遗址为代表,称“巴渝文化”;就下观言,川东北以达州为中心、以宣汉罗家坝遗址和巴河、州河、渠江考古遗址为代表,称“巴渠文化”。达州可依托巴渠文化与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巴文化的渊源,纵横捭阖,长袖善舞,大打文化牌、亲情牌,进一步拓展达州发展的新天地,真正成为重庆城市群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势一极。

4.加快达州治辖内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

在进一步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交通干线沿线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要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尽快将各县(市、区)主城区串联起来,使达州与各县(市、区)主城区尽快与重庆主城区、与重庆治辖的各县(区)贯通畅通,使达州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彼此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真正循环起来,形成真正的“集合体”,产生真正的“聚合效应”与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内整体的发展。

基本结论

1.达州的复兴(跨越式发展)首先是在环渝腹地内的复兴;

2.达州距重庆最近,是达州发展的比较优势,更是达州发展的独有资源;

3.达州的发展战略,必须优先考虑重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特别因素;

4.达州的发展应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5.达州应加快治辖内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

6.达州自应而且必须成为重庆城市群中的强势一极。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重庆. 改革. 2009.9.

2.新华社:国家战略布局调整,重庆入选五大中心城市. 成都. 晚霞报. 2010.2.11.4版。 

3.赵伟:工业化与城市化—沿海三大区域模式及其演化机理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 2009.11.

4.李后强、韩毅:中国经济“西部天眼”与“西三角”经济区构想—基于成渝增长极的中国经济“蝶形模式”. 四川政协报.  2009.6.13.4.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