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达州融入重庆发展途径研究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7月01日 文章点击数:13687

达州融入重庆发展途径研究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或经济高地,是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是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当前,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正在按照“一极、一轴、一区块”进行空间布局。“一区块”即四川环重庆毗邻区块,包括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县、区、市,某种程度上这一区块是川渝合作的桥头堡,将主动引纳重庆都市圈的辐射。

达州是成渝经济区内的重要成员。重庆突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对达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直接的辐射力。因此,依托重庆,走进重庆,融入重庆,是达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达州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重庆的地位与优势

融入重庆,必须了解重庆、认识重庆,全面把握重庆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现有人口3200万,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重庆地理位置优越,长江与嘉陵江两江环抱,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区位优势,直通大海,依托长江主干,影响长江及各支流流域,辐射整个川东、川北、川南以及间接影响到川西。是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连接东部和中西部的纽带。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尾”,是三峡经济带和西南地区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区域性轴心,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区有双重聚散功能。

重庆与周边、沿海及港澳台双边合作关系密切,基本形成了“重庆一圈、西南一片、长江一线、沿海一带”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二)产业优势

重庆工业基础雄厚,已经拥有8000多个工业企业,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重庆现已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是: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重化工、高科技的电子板块。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目前重庆很多的天然气化工企业和天然气化工装置与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重庆的发展重点是国家确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

(三)发展优势

重庆市主城区现有常住人口约400万人,流动人口200万。到2020年,重庆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将达到630万。2008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5096亿元,人均GDP 17950元。到2012年,人均GDP将达到22000元,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46000元以上。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0738日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的“定向导航”,重庆制定了‘314’总体发展部署,即: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009126,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3号文件),为重庆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重庆目前正在实施“五个重庆”建设,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

同时重庆提出了建设“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即打造“成都-重庆-西安”经济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二、达州融入重庆的优势、潜力及制约因素

正确认识和把握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优劣势,有助于我们增强信心,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步伐。

(一)优势与潜力

1、区位毗邻,历史渊源深厚。地理位置上,达州南与重庆中心城区相距220公里,且有襄渝铁路、达渝高速公路及210国道相联;东与重庆三峡库区两城区万州区(已被规划为重庆第二大城市)、涪陵区接壤,有318国道、达万铁路相通,并已规划建设达万和万南两条高速公路。随着襄渝铁路复线和达陕高速公路建设的完成,达州作为重庆北上、东进,万州北上、西进最便捷通道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历史上,达州与重庆同为古巴国属地,巴人文化在两地源远流长,生产生活、乡风民俗多为相同相近,文化上有认同感。在川渝分治前,两地同属老川东地区,人员往来频繁,达州有许多毕业于重庆各高校的大学生,而重庆不少老知青和“三线”建设人员至今对他们生活、工作过的大巴山地区怀有深厚的感情。

2、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达州是四川的资源大市。能源、矿产、动植物、农特产品、旅游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尤以天然气、煤、钾盐、苎麻、黄花、富硒茶、中药材等资源最为著名。达州天然气资源总量达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6600亿立方米,是国家“十一五”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预计到2010年,全市天然气净化附产硫磺将达到400万吨/每年以上,成为亚洲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

3、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合作前景广阔。达州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基础情况,提出把达州打造成为秦巴地区的交通枢纽;秦巴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秦巴地区冶金建材基地、川东北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目前“五大产业链”已基本成形。即: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链;煤---建产业链;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现代物流产业链;旅游产业链。以上产业链与重庆现有产业有的存在竞争,有的形成互补,双方若能加强合作,既可避免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又可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壮大相关产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区域经济地位凸显,聚集效应明显。达州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及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20072008连续两年达州GDP增速达到14%以上,2008GDP总量一举突破600亿元,达到604亿元,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第五位。四川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把达州作为四川的重点发展地区,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打造包括达州在内的川东北经济区和川东北城市群,并将达州列为10个重点发展的特大城市,在生产力布局,资金、项目安排,政策倾斜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达州已被纳入了川渝两省市规划的成渝经济区内,也处在设想中的“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经济区内,成为共同支撑起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重要成员。

近年来,达州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国电集团、雪佛龙、瓮福集团、香港玖源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入驻,达州投资增长迅速,资本、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放大,对包括重庆在内的区外资本吸引力大大增强。2008年,达州固定资产投资418.73亿元,增长36.6%,投资增速和投资总额居全省第二位;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129个,较上年增加296个,完成投资359.59亿元,增长45.6%。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165个,总投资31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8.8亿元,增长58.3%

5、市场潜力巨大,合作初见成果。达州是四川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在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金融产品和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装备制造产品,市场需求很大,为重庆金融业和以重大装备、成套设备和运输机械为主要产品的企业提供了拓展市场的空间;此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为重庆的商贸物流、民用产品、旅游产品、医药卫生、饮食服务及文化教育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近年来,重庆火锅、新世纪百货和房地产业进军达州,取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西南大学与达州合作的千亩蔬菜基地也初见成效,达州到重庆就医上学、买房定居和经商的人口逐年增多,都显示了两地合作、协作的美好前景。

(二)制约因素

1、行政壁垒。达州、重庆虽然历史渊源深厚,民间往来频繁,但毕竟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有各自的政策主张和利益诉求。尽管四川、重庆都有合作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愿望和要求,并就合作原则和一些大的合作事项形成了框架协议,但竞争的关系始终存在。达州作为四川的一个地级市,由于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双方在一体化建设、合作领域、产业重点及布局方面存在障碍,使达州融入重庆面临较大困难。

2、思想观念落后。达州在四川属于老、边、穷地区。经过30年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虽然已有很大改变,但与发达地区人们的观念仍有较大差距。不少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狭隘封闭;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坐而论道,脱离实际等保守落后观念。特别是由于长期贫穷落后所形成的自卑心理,看不到或看轻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严重影响到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和与发达地区合作的信心,把“融入重庆”理解为“傍重庆”,希图获得别人的救济或扶持,而缺乏市场经济平等主体意识。而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融入重庆,不仅不会得到重庆方面的回应,而且直接影响融入的水平和层次。

3、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较低。达州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除新建的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产业层次较高以外,其它产业层次都较低,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少独立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这不仅影响达州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影响达渝两地的产业对接,成为达州融入重庆的障碍。

4、缺乏融入的机制和平台。成渝经济区的设立及达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达州融入成渝,特别是融入重庆提供了机会。然而,怎么融入,特别是如何消除行政壁垒,实现产业对接和互补,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产生1+12的效果,目前还缺乏融入的合理机制和平台。而且,据我们到重庆调研了解,由于达州从政府到企业与重庆相关各个层面联系较少,宣传缺乏力度,特别是达州近年来多次更改名称,重庆对达州了解不多,甚至对达州的印象仍停留在过去达县地区时期,与达州合作的意愿不强烈,使达州融入重庆目前还处于“单相思”状态。

三、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主要思路及目标任务

达州融入重庆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一)主要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步伐。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新阶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达州融入重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本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在科学、客观认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抓住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来带动和兼顾其他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协调性、可持续性。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达州与重庆经济圈内部众多关系,注重达州与重庆经济圈的协调发展。

2.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促进双边市场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政府为推动就是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创造环境引导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律科学配置资源,推动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运行进程和运行质量。实施达州融入重庆发展战略,一定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创造环境,作好外力助推,通过市场定位、市场选择、加快融入接轨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扬长避短,促进双赢。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要在充分认识重庆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善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方式,找到双赢的接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优势双赢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要采取各种措施,使现在发展相对落后,而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和提升。达渝两地,友好合作,互利互惠,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两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全面融入,重点推进。达州融入重庆要全方位参与全面融入。要从经济、政治、文卫科教、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全方位依托特大城市重庆,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找准经济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工业、商贸、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实行重点推进。要根据重庆经济发展战略,合理布局产业,促进要素的合理集聚和流动,做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推动达州融入重庆实现联动发展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1.建成达渝经济带。达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经济同体,地相邻,情相连,意相通。达渝两地在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有着天然的联系,经济交往十分密切,达渝经济带在资源配置、市场建设、生产力布局等各个方面显示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和重要的作用。在四川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重庆和达州最有条件形成一个经济带。达渝经济带的形成对于进一步发挥重庆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重庆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意义重大。

2建成川东北地区重要增长极。达州市地处的川东北地区(包括达州、广安、巴中、南充、遂宁、广元6市)是我省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的区域。近年达州依托煤炭、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兴市战略,相继引入中石油、中石化等10余个十亿元以上大型企业,拉动达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累进效应和集成效应日益凸现。2008-2010年将有470余个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600余亿元。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000元,超过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250亿元。达州将成为川东北地区重要增长极,成为名副其实的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

3.建成重庆经济发展的后花园。达州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有比较丰富的天然旅游景观。全市以石灰岩为主体的平行山系,不仅形成了像百里峡、龙潭河、花萼山、云雾山、真佛山等众多风光秀丽、景色如画的秀山、峡谷风光,同时也发育了大量岩溶洞穴景观资源。目前,全市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4处,即宣汉县百里峡、达县真佛山和万源市八台山──龙潭河及花萼山;省级森林公园4个,即达县铁山森林公园、达县雷音铺森林公园、大竹县五峰竹海公园和渠县大坡岭森林公园。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使达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重庆人探奇览胜、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成为重庆的后花园。

4.建成成渝经济区特大城市。达州市已被四川省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特大城市之一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秦巴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性中心特大城市”。远景规划控制面积884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布局以州河为轴心,形成“一城五片”的结构形态。到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189平方公里,人口约180万人。达州加快融入重庆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加快建成成渝经济区特大城市。

四.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途径

达州融入重庆发展,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事关全局,非常重要。课题组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科学制定“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规划,切实做好政策引导

达州融入重庆发展是事关达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应纳入达州市经济社会总体战略发展考虑,这是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前提条件。

1.尽快制定出“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规划。达州是重庆经济协作圈的重要成员,达渝经济带又是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州要按照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来制定“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规划。“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规划既要符合达州实际和具有可行性,也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要求。要结合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达渝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的区域特点,紧紧围绕达渝经济带生产力布局、达渝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来规划项目和布局。应由市委、政府领导总牵头,由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班子,深入达渝两地调研,聘请专家帮助研究,举办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研究制定出一套详尽的、科学合理的“达州融入重庆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

2.切实做好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政策引导。合理优惠的政策是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重要因素,除用足用活已有的优惠政策外,应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打造一流政策环境。对达州发展最直接且影响最大的是产业政策,达州应坚持融入重庆发展“有所为”的原则,研究制定出既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又适应达州市情、有利于吸引重庆相关产业来达州投资发展的产业政策,不断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等。通过更优惠、切实的政策引导,增强重庆对达州的辐射力和达州对重庆的吸引力。

(二)建立健全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协作机构和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协作联动工作机制是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体制保障。

1.设置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领导机制和跨行政区的组织协商机构。设立以达州市级领导挂帅的“达州融入重庆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相关部门如发改委、经委、建设局、招商局、交通局、商务局、科技局、旅游局、银行等有关单位组成,同时设置达州融入重庆跨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消除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不同行政区之间带来的地方利益分割,建立在不同的行政区可达成共识和形成共同利益的内在协调机制,并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以实现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超行政区的协调与管理。这种协调机制的建立应以企业、部门及民间组织为主体,达建平台,连通纽带、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2.建立高层联动机制。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达州市的高层领导要象贵州遵义融入重庆那样,积极、密切保持与重庆的交往,加强高层互访联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应主动与重庆市高层及其重庆市各区四大班子定期交流、沟通与合作,在观念互同、交往互信、资源互补、交通互融、市场互惠、产业互赢等方面达成共识,每年可联系一次、两次或多次,互通信息,沟通交流。达州市及各县、市、区,还应积极主动与重庆及其区、县结为“友好城市”。

3.建立部门对接机制。市级有关部门应按职能分工加强对口部门对接,积极主动地与重庆有关部门及区县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明确合作重点和合作方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建立工商联的联系机制。融入重庆,离不开与重庆民营企业家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达州市工商联应积极与重庆市工商联合作,成立达渝民营企业家联谊会,负责该会具体工作。鼓励、支持社团、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在重庆设立窗口,建立研发中心、招商中心、市场中心等。

4.建立信息交流媒体互动协作机制。重庆信息资源丰富,达州应加快与重庆信息网的资源合作共建步伐,实现网站之间的链接和互通,搭建达渝工作信息平台。加强与重庆市各部门、区县的信息交流,构建便捷快速的人才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覆盖两市经济联合与协作的信息网,对人才、原材料资源、劳动力需求等信息实行网上发布。广播电视要加大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强与重庆媒体的合作力度。与重庆媒体单位建立合作机制,积极邀请重庆市的媒体单位来达州采访、宣传。同时,激励达州传媒走出去,将精品节目推介到重庆,宣传达州优势,展现达州人文魅力。

(三)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交通运输部已将达州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四川省委、省政府已把达州列为“十一五期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12个次级枢纽之一。达州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交通大发展,建设秦巴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实现达渝交通运输一体化。

1、加快公路交通建设。首先,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缩短达州通江达海的路程和距离。要加快达州到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巴(中)达(州)万(州)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达州通过万州深水港口进入长江的通道,实现达州的物资和产品通江达海;尽快开工建设大(竹)南(充)高速公路,通过达渝高速公路连通南充,实现川东北的交通大联网。其次,要抓好区域内的“五纵七横”二级路网建设。再次,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抓好以通乡公路为重点的交通网络的上档升级和联网互通,特别是做好产业开发集中区和重点旅游、文化等景点公路交通建设,构筑便捷交通网络。

2、加快达渝城际铁路建设。达成铁路复线、襄渝铁路Ⅱ线的建设竣工,扩大了达州的铁路对外通道能力。达州要加快融入重庆发展的步伐,必须积极规划和加快建设达渝(达州-重庆)城际铁路,缩短达渝两地时空距离。

3、加快机场迁建建设。达州机场要提高和增加运力,开通更多的航线,必须根据发展的需要,积极规划并加快机场迁建,以保障达州融入重庆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重点,是根据20074月川渝两地共同签署的《合作协议》,在加强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方面下功夫。

1.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州盛产粮油、苎麻、畜禽、油橄榄、中药材、蚕桑、茶叶、水果等。要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合作,把达州建成面向重庆的农特产品供应基地和农特产品深加工基地。要积极吸引重庆客商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要立足重庆及“达渝经济带”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改善和优化农特产品生产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达州农特产品生产,建设一批集约化、规模化农业板块,做强一批农特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农特产品品牌,使达州农特产品在重庆具有广阔的市场形成“买巴山卖重庆”的农特产品贸易格局。

2.建立冶金建材原料供给基地。针对重庆城市建设发展快,对建筑、钢材、水泥、石膏板等建筑材料需求量巨大的现状,达州应发挥丰富的水泥、石膏矿等原料资源优势,加快达钢集团、海螺水泥、利森水泥等骨干企业发展,延伸冶金建材产业链,建成秦巴地区冶金建材基地,为重庆提供建材需求服务。

3.建立天然气能源化工原料供给基地。能源是重庆作为工业大市的首要需求,缺口较大。达州应立足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能源资源,加快推进天然气、燃煤发电建设,在重庆能源市场占领一席之地。支持和配合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设优尼科川东北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开发、罗家寨天然气净化厂、中石化普光天然气勘探开发、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实施宣汉县、开江县浅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大做强天然气原材料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天然气化工园区建设,为重庆发展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提供化工原料。

4.积极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层次。要立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达州现有工业基础优势和活力。结合重庆在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天然气化工业等产业方面的优势,重点承接重庆这几方面的产业:一是承接汽摩配件产业转移。汽车摩托车是重庆工业的最主要产业,其产值占重庆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量的汽摩零配件主要依靠外地特别是周边地区生产提供。达州应把握机遇,主动联系和争取,提供最大的优惠政策和举措,承接汽摩产业及零配件产业的转移。二是承接机械装备制造配件产业转移。重庆是西南最大工业基地,特别是军工企业军转民后,形成了庞大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由于城市拓展,地处主城区的企业,也需要向外转移。达州主动争取,抢占先机,力争成为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三是承接医药化工产业的转移。由于重庆医药化工产业原料相对缺乏、加之受运输成本增大的影响,医药化工企业也成为向外转移的产业之一。达州素有医药化工产业原料基地之称,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基础,应积极接纳重庆医药化工产业转移。四是承接轻纺工业的产业转移。达州应积极与重庆轻纺工业密切合作,利用大竹、达县丰富的苎麻原料和金桥麻业、智鹏麻业载体,承接重庆轻纺工业产业转移,共同开拓麻纺工业市场。通过对重庆优势产业的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达州的产业层次,以进一步提升达州市在“达渝经济圈”的区域竞争力。

(五)强力招商引资,为融入重庆发展提供资金积累

达州融入重庆发展,必须把对外招商引资作为重要途径。

1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个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银、企、投、担多方合作的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体系。如象重庆市就组建了水务控股等八大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已成为重庆重大项目的重要投资平台。达州也应以加强构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做好做大做强投资公司、国资公司及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组建投融资集团,为达州融入重庆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投资领域要有新开拓。要深入分析本市比较优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资本流动规律。找准与重庆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对接点。要确立本市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的引导外资投向。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引进规模大的资源加工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3.招商引资的层次上要有新提升。没有大企业就没有先进生产要素的快速积累。要按照融入重庆发展的思路,把主攻点放在积极争取承接成渝经济圈辐射、融入秦巴经济圈上,把招商引资的主要精力放在知名大企业大集团上来,要千方百计把大企业大项目引到达州来发展。

4.在招商引资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坚持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诚招商、以情招商,特别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在招商引资灵活多样的方式上政府要牵线搭桥。

(六)优化发展环境,为融入重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营造和优化环境,是加快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重要保证。

1.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建立统一的、流畅的市场环境。按照统一流畅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以适当地调整达州现行行政区划,如通川区、达县、宣汉等,突出达州城市的整体优势,以打破因行政区划阻隔等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市场主导下的区域经济运行体制,主动会同、协商重庆市以及所属各县市区,创建双向互动和多边联运的商贸机制,相互开放市场,形成开放的区域经济市场。达州与紧密相邻的万州、达州的大竹、开江、万源与重庆的梁平、开县、城口可以开展紧密交流和互动。以促进达州与重庆的生产要素自由顺畅地参与流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2.营造诚实守信的商贸信用环境。诚实守信是发展商贸的基本宗旨和道德规范,要大力弘扬诚信经商的美德,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蒙骗违法行为。建立商业领域失信惩罚机制,给顾客和用户以信任感。要规范服务、优质服务,使达州的商贸流通业成为传播现代消费文化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窗口。

3.营造安定有序的法治环境。要坚持依法经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和欺行霸市行为,有效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严查“不作为”和“乱作为”,大力推行行政效能监督,提高依法管理、依法治市的水平。

4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管理层次与控制幅度、权责一致的组织原则,理顺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实现政府组织部门化和层级化的合理分工,规范各级行政组织及其各级人员的职、责、权,以及工作内容、程序、方法,降低行政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归并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机构,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着力在政务服务上下工夫,为融入重庆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七)加强达渝科教合作,培育和开发人才资源

加强达渝科教合作、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是实现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根本措施。

1.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重庆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十分发达,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达州应与重庆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建立达渝人才工作日常交流信息平台,与重庆市及其各区(县)组织、人事部门、高等院校洽谈,就人才网连接、人才培养、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达成合作共识,重点围绕达州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方面,推出一批智力项目,积极倡导开展重庆科技教育人才来达开展技术教育服务活动,引进达州紧缺人才,使重庆真正成为达州借“脑”引“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选派一些素质高的干部和科技人员到重庆对口单位进行深造和挂职锻炼。

2.培养和建设好本地人才队伍。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要重点建设好这几方面人才队伍:一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要培养和建设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二是技能型人才队伍。要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大对高级技术工的培养力度,造就一大批技术精湛的高技能工人。三是企业家队伍。要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支企业家队伍,要建立健全经营者形成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积极推进职业化、市场化。

3、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资本来经营和运用,要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培育和壮大一批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市场。通过人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人才资本与物质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把人才资源投入到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去,使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优势作用的岗位上去,使人才的潜在聪明才智和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发挥。

(八) 加快城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重要因素。

1、加快达州中心城市建设。达州融入重庆发展必须有一个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为依托。达州所属通川区城区和重庆同属山城,要建成大城市,应借鉴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把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与工业合理布局一并科学规划,充分考虑达州未来3050年的发展及工业商贸布局、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建设及城市净化、美化、亮化、绿化等方面。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快达州市主城区的西外、南外、北外新区建设,拉开大城市骨架,拓展主城区空间;加强通川区老城区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通川区老城区的高层建筑,有步骤地适当疏散老城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市交通,搞好城市美化和绿化,建设宜居城市;努力营造达州城市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气息,树立文明、开放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尽快实现把达州城区建成具有现代化气息和水平、带动力强的成渝经济区特大城市的奋斗目标。

2.加快商贸物流发展,积极构建秦巴地区物流中心。要抓住达州当前正处在大开放、大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加速积聚的机遇,按照把达州构建成秦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要求,牢固树立现代流通理念,树立商贸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积极推行商贸经营业态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创新,提升商贸流通层次和水平。引进现代商业理念,铸造新型商业营销模式,实现规模化、多元化经营。以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网络,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商业零售“航母”、知名企业、品牌到市内发展,并带动城市商业层次和品味的提升,使达州的商贸物流业融入到重庆大商贸物流之中,形成大市场、大商贸的新格局,促进达州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建成秦巴地区物流商贸中心。

(九)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社会其他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达州融入重庆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巴人文化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巴渠历史文化、川陕红军文化、巴人民俗文化品牌。达州应依托自身特色旅游资源,加快与重庆大都市旅游圈的对接,将两地旅游景区景点捆绑,全面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重点和节奏,打造成“彰显精品、点面结合,品类齐备、优势互补”的精品旅游区,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促进形成自然风光与人文化相互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会展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早日把达州打造成重庆的“后花园”。

2.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要加强基础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争取在五至十年内发展2-3所大专、本科院校和重庆高等院校的分校。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跨越发展的人才支撑。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的投入,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融入重庆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群众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注重资源就地转化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建立健全资源地经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高度重视环境安全与保护,着力提高环境监测监管和处置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生产能力过剩项目。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促进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好转。为达州融入重庆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努力把达州打造成人居适宜、文明详和、愉快舒畅、居安乐业的新达州。

(作者单位:中共达州市委党校。贾德先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课题负责人;周和平系副校长、副县级理论教员;李明忠系科研室主任、副教授;牛勤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杨明系法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丁登林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羊淑蓉系科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执笔:李明忠、牛 勤 、杨 明、丁登林)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