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大竹县在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分析及发展走向研究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7月01日 文章点击数:22678

大竹在成渝经济区略定位分析

展走向

         中共大竹县委党校课题组

 

     正在编制中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范围,将涵盖四川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达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这是20097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成都召开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初步商定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四川省按照“一极一轴一区块”来规划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的区域发展格局。即,做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壮大成渝两极间的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成棉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遂南发展带、遂南达发展带,加快四川毗邻重庆区块发展。

    大竹县毗邻重庆市,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东邻重庆市梁平、垫江,南临重庆渝北区,西靠广安区、华蓥市,北接达州市。地处达渝结合部、川东公路交通枢纽地段,国道318线、省道218线和达渝高速纵横贯穿全境,南大梁高速公路即将动工修建,公路总里程9566公里。县城西至襄渝线渠县火车站40公里,北至达州火车站67公里、达州河市机场70公里,南至重庆江北机场135公里、重庆港160公里,东至万州机场、万州港176公里,形成了“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的通达格局。由此可见,大竹县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域,是达渝结合部的经济发展腹地,是达州市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大竹县要想真正融入成渝经济区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发展走向上实现创新和突破,积极主动置身成渝经济区,抢抓新机遇,当好配角,错位发展。

一、    大竹县在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研究大竹县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问题,就必

须要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背景下,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区域间的竞争与合理分工中来确定大竹县的战略定位。

   (一)大竹县整体发展的目标定位

从大竹县50个乡镇整体发展看,应该确定这样的目标任务,即抓住成渝经济区构建发展机遇,按照县委第十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开明开放、奋发向上、苦干实干、富民强县”的科学发展思路,努力把大竹建成川东工业强县、川东现代农业示范县、川东一流中等城市、四川经济文化强县。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大竹县,县域经济还比较薄弱,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科学定位。大竹的定位就是在成渝经济区内,依托成(成都)达(达州),融入重庆,服务重庆,甘当重庆配角,坚定不移地发展配角经济,大做重庆“配角经济”文章,强力推进重庆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度假旅游三大基地建设。

(二)大竹县城市特色定位

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集聚地,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是广大市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整体发展目标定位,应突出加快川东一流中等城市的建设步伐,不断强化县城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的综合功能,增强县城的辐射力、吸引力、凝聚力,抢占接轨重庆制高点。加快川东一流中等城市的建设发展,应立足未来,挖掘潜在优势,合理确定川东一流中等城市特色定位,打响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品牌磁场效应。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走势、大竹城市现状和区位特点,建议大竹城市特色定位应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竹城”和川东一流中等城市为目标,建好中国西部苎麻纺织城,打造“川东绿竹之乡”生态森林旅游城,建成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达州市二级中心城市及商贸交易中心。

一是在县城西北片建设6平方公里的新城,其中建成60米宽的北城大道、60米宽的滨河路和50米宽的体育大道;二是建成以白塔为中心、占地面积100亩的广场;完成国道318线、省道218线县城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改造,建好二环路;三是将东湖大酒店建成五星级涉外旅游酒店,设计24处标志性建筑和6条文明示范街;加大护城河治理力度,公厕、市场、垃圾处理站、车站的建设符合中等城市整体发展要求;按照“开发新区、改造旧城、绿化美化、完善功能”的发展思路,强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将县城建成区推至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0万人,城市绿化率达30%以上。

(三)大竹县各行业发展定位

各行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彻底摆脱行政区划限制,围绕大竹县整体发展目标定位和川东一流中等城市特色定位,把各自行业摆在成渝经济区中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确定行业纵向发展的目标定位。比如乡镇经济,就应在重抓苎麻、竹业、畜禽、蚕桑、果业经济的基础上,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批产业化示范乡镇,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产业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苎麻之乡”、“禽业之乡”、“生猪之乡”、“蚕桑之乡”、“水果之乡”等一批种养业产业化示范乡镇。

 二、大竹县融入成渝经济区的优势与不足

    大竹在成渝经济区内的定位是依托成达,融入重庆,服务重庆,甘当重庆配角,面向重庆打造三大基地,建成“四川经济文化强县”。

   重庆是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的大都市。大竹毗邻重庆,历来经济交往密切,互补性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将大竹的经济发展走向定位重庆,融入重庆,是大竹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融入重庆,就是要积极参与重庆各区县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重庆大都市大市场大企业上做文章,充分借助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依附式发展。

(一)优势分析

 1.地缘与人文优势。山水相连是大竹与重庆的地缘特点,两地同属嘉陵江流域,而人文相亲则概括了两地在相同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以及对巴人文化的共同传承基础上形成的长期亲缘关系。这种因地缘、人文因素构成的关系,使两地间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从而为两地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竹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西部,华蓥山东麓,东邻重庆梁平、垫江县,南临重庆渝北区,西靠广安市、华蓥市,北接达州市。大竹与重庆山水相连,同属巴文化,文化相通,一脉相连,民风民俗相近,热情好客、耿直豪爽是两地的共同性格。自古以来,大竹与重庆的联系就十分紧密,经济交易十分频繁,人际交往十分密切。大竹与外界的交往古时有两条通道,一条由梁平到万州进入长江水道;另一条通过庙坝过邻水直达重庆。这种自然的地缘优势,孕育了大竹与重庆与生俱来的经济与人文历史渊缘。

    2.政治优势。在长期的交往中,除了经济与技术的交往外,还有诸多人际交往与政府交往。“文革”时期,大竹被重庆作为知青下放锻炼的重点县之一,几千重庆知青在大竹奋斗,为大竹的发展挥洒热血,奉献青春。同时大竹有近10万人在渝经商、工作、务工,有大竹政府驻渝办事处,曾经还互派干部异地任职交流,还有大竹籍人士在渝“老乡会”。

3.交通优势。国道318线、省道218线、达渝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全境,南大梁高速公路2013年建成通车,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是达州市连接重庆、成都这两个特大城市的南大门。目前已形成“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的通达格局。交通四通八达,物流成本较低。这些优势不仅使大竹更加具有开放型的特点,同时也将对吸纳重庆的投资和承接其产业转移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4.矿产资源优势。境内煤、天然气、石灰石、硫铁矿、石膏、温泉、锶矿等储量丰富,产量大,已探明并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达27种。低硫、低磷的优质动力原煤和化工用煤储量达163亿吨,天然气储量达760多亿立方米,是川东气田主采区之一,管网优势明显,建有亚洲第二大天然气集输站。这对于以重化工立市的重庆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5.产业配套优势。大竹具有与重庆进行产业配套和错位发展的条件。(1)在工业方面,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煤、电力、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电力装机容量434万千瓦;以麻纺为主的纺织工业;以醪糟、酒类、植物油、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橡胶输油管、氮肥、制药为主的化工工业;以弹簧钢板、膜片离合器、大力钳、轴承为主的机械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等六大地方骨干工业格局。这不仅在生产技术、装备上具有成熟的条件,而且为大竹培养了一支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也是大竹工业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的最重要保障。(2)在农业方面,两地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较大的合作空间,大竹成熟的农业生产环境对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产业互补作用。而共同面临的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低下问题,则使两地在开展农业生产合作,改造传统农业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6.旅游资源优势。有将川东大竹海、森林生态、湖光山色融入一体的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清河古镇---“傻儿故里”,融合中西方建设文化,被专家誉为“国外没有、国内少有、四川仅有”的欧式建筑群;有融合了三国古驿道、峡谷、温泉、寺庙、古巴人洞穴等多种资源的云雾山风景区;有森林风光独特,夏季气候凉爽的休闲避暑胜地---峰顶山风景区;有川东最长的溶洞和丰富的地热资源“云雾神汤”朝阳温泉;有川东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场所---净土寺;有“百岛湖”称号的乌木水库。旅游商品丰富,特色突出,有以竹工艺品、苎麻制品、东汉醪糟、观音豆腐干、东柳鱼头为代表的旅游商品20余种,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为大竹与重庆开展深度的旅游产业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困难与不足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大竹融入重庆,有很多困难与不足。

1.区域的边缘化。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对大竹而言,已是大有被边缘化之势。首先,发展地位弱化,省委、省政府在《2008-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中,“成---达服装鞋业产业带”是唯一包含达州的“带”,并且是从属地位,目标是壮大成都鞋业“一都两园”(武侯、金堂、崇州),目的是凸显极化,“生养高地(成都市)”,以成都为中心的区域发展,与重庆相竞高下。在此之间的地域(重庆接壤区)自然属“后发区”,大竹发展势必受影响。其次,在成渝经济区划分的三大走廊中,“重庆-广安-达州”是唯一包含大竹的“走廊”,大竹处于辐射的边缘。第三,按照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构想,是以成都及绵阳等15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31个区县为载体,其重点是集中打造沿成渝高速、遂渝高速公路经济带。而大竹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必须面对产业整体被淡化的现实。

2.经济基础薄弱。2008年,大竹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3亿元,在四川省各市县区GDP排行榜上居第42位。但当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仅为9970元,在全省各市县区中居85位,约为重庆人均水平的53%。此外,工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全县第二产业直到2005年才取代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现有工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偏下,且主要依靠麻纺、能源企业支撑。全县机械制造业发展仍持续低迷,与重庆周边市县相比缺乏明显的比较优势。

  3.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范围的进一步确定,渝川两地各城市加快了行动步伐。各地利用其区位优势,以融入成渝为重点,纷纷推出区域合作举措,对于被边缘化的大竹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挤压态势。为此,大竹必须融入重庆,才有较快发展。但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以及在现行政绩考核方式的驱动下,重庆市在产业转移的规划上,势必对其区域内加以优先考虑。因此,大竹要承接来自重庆的产业转移,迈过行政区域的门槛也将会比较困难。

  4.行政服务环境急待优化。优良的行政服务环境,是地方经济软实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据部分渝商反映,大竹县在行政服务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办事效率较低;服务观念淡薄,少数职能部门重收费、轻服务,以权谋私,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办事透明度不高,且存在一些拿不上桌面的“潜规则”。

  5.招商工作尚需完善。要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必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招商。审视大竹以往的招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在组织方面,仅突出招商局的项目招商,而忽视发挥各级商会与工商联组织的以商招商功能;在具体的招商活动中,由于对招商区域的基本情况研究不足,使招商工作缺乏针对性,而往往导致招商会议气氛热烈而效果不佳;在体制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机制,对已招商项目的政策落实情况缺乏督导。在招商态度上,往往是前恭而后倨,缺乏始终如一的热情。

   三、大竹县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走向的宏观思考

     (一)应当树立“主动融入,甘当配角。发挥优势,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

“主动融人,甘当配角”是指大竹在融入重庆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找准位置,客观面对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以及行政管辖的不同隶属,通过全面的沟通了解,从重庆的产业薄弱环节和延伸环节入手,寻找配套的切入点,发展配角经济。“发挥优势,合作共赢”是指在充分认识重庆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方式,找到合作共赢的接点。

(二)结合规划,突出重点

欲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成渝经济区,将建四大基地引导产业布局,即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基地。而在重庆市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构建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提升汽车摩托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开发水平,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加快筹建石油化工基地;促进装备制造业向先进机电一体化转化等任务。根据上述规划,大竹要结合“四大目标”和自有资源条件,根据县委已经提出的融入重庆的思路,即打造“重庆工业配套基地,重庆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重庆度假旅游基地”。

(三)分区合作,全县联动

突破行政壁垒,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发展趋势。大竹县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已经落后,要想融入重庆,跨越发展,就应根据大竹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分区合作,全县联动”的方式逐步推动融入重庆的进程:

1.沿达渝高速公路,建立包括大竹的石河镇、竹阳镇、清水镇、庙坝镇、欧家镇、重庆的渝北区、江北区、广安的邻水县在内的经济走廊。该区域交通便捷,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易于最有效地发挥参与地的经济优势。对重庆而言,大竹地处210318线的交汇点,地势平坦,兼有较为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电线电缆及化工、建材生产基础,是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的理想地点,同时,在重庆向北辐射,连接中原的战略中,大竹也有条件充当其前哨基地。同时大竹作为农业大县,具有水稻、生猪、鸡鸭、水禽、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可打造成为重庆主城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2.沿南大梁高速公路(2013年通车),建立包括大竹的城西乡、竹北乡、竹阳镇、东柳乡、朝阳乡、石桥镇、重庆的梁平、万州参与的经济合作区。在这一区域,万州作为重庆市拟着力打造的第二大城市,不仅是重庆市主城区工业转移的重点,同时也是其东进的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区域合作中,大竹拥有原煤、温泉、天然气资源之利,以及多年发展形成的工业基础(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已在东柳建成),使两地在发展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和温泉开发、装备制造以及商贸物流等方面具有深层合作的基础。

3.建立包括大竹的观音镇、石子镇、周家镇、重庆的梁平、垫江为成员,组成东部经济合作区。该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同属山区,农业人口比重大而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是该区域合作的共同基础,同时,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共同发展特色旅游也可以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开展分区合作,有利于全县各乡镇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中形成产业互补,进而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区域合作,推动各乡镇共同感受融入重庆的氛围,共同参与融入重庆的进程,为大竹县全面融入重庆做好准备。

 四、大竹县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融入重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结合大竹县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观念创新中融入接轨前沿,加快推进发展理念的转变

融入重庆必须从观念对接破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彻底破除以本地资源来确定发展方向,以眼前条件来分析发展趋势,以行政区划来判断发展格局的旧观念、旧模式;彻底摒弃“宁为鸡头,不作凤尾”、“唯我独尊,以我为主”、“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封中心”、“只进不出,肥水不外流”等传统观念;彻底摆脱思想上、心理上、行政上、时空观念上融入接轨的种种障碍,把“融入重庆”作为大竹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和战略契机,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呼应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升级,主动承接产业辐射和转移,自觉当好、演好龙头的配角。尤其要注重从政策创新、体制建设方面研究、借鉴重庆经验,从而为经济的融入扫平障碍。

(二)抓紧组织力量进行战略思路比较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快研究确定自身的战略思路和宏观规划。建议:一要组织专门力量抓紧进行战略思路研究。采取开放型、创新型研究方式,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组织我县社科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企业相关人士组成专门班子,与毗邻重庆的其他市县作深入对比分析,研究“融入重庆”战略总体思路和宏观规划。二要组织各行业、各乡镇、工业园区在融入重庆中作纵横对比分析,研究行业和区域战略思路与总体规划。举办开放型专题论坛,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战略思路。三要借力借智,在成渝经济区内(重点放在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公开招标,请专家帮助研究战略思路。通过公开招标研究,借智造势,把研究过程变成一次对外宣传大竹,扩大大竹知名度的过程。通过自身力量与外请专家结合,不断修订完善战略思路和宏观规划。

 (三)边研究、边实施,抢占发展先机。

建议:一要争取省上的支持。将自身形成的初步战略思路送省有关部门,争取省上有关方面在研究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把大竹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二要争取重庆方面的重视。将自身形成的初步战略思路与重庆有关方面沟通,让重庆充分看到大竹的优势,充分看到大竹对重庆发展的重要作用,让重庆主动把大竹纳入自身重要战略辐射点。三要引起周边城市和相关企业的关注。广泛宣传大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让相关企业看到大竹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潜藏着的巨大商机,主动考察,投资大竹。

(四)广泛宣传发动,尽快形成共识。

在实施“融入重庆”战略中,不仅需要党政重视,统一认识,更需要党政、企业、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建议: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声势。采取举办“成渝经济区大发展,大竹怎么办?”大讨论,“融入重庆”发展论坛、媒体系列宣传、集中学习讨论等形式,广泛宣传成渝经济区发展给大竹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广泛宣传融入重庆战略思路和实施对策;广泛宣传大竹融入重庆的美好前景。通过系列宣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理念,达成共识;通过系列宣传,进一步增强党政干部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增强企业业主和市民投资发财的机遇意识,坚定各界人士对大竹发展前景的信心,激发各方加快发展的潜在活力;通过系列宣传,用新的思路目标凝聚人心、鼓舞人心。

(五)加强高层互动,开展两地干部交流

加大已经开辟的两地领导互访(主要指重庆区县领导)、对话通道、密切两地领导交往的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合作问题进行实质性交流;探索建立干部交流机制,通过两地组织部门互派干部进行交叉任职。以干部交流促进经济交流、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

(六)致力软环境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

实际调查表明,大竹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方面,更体现在行政服务环境方面。欲融入重庆,必须从降低行政服务环境落差入手,以重庆市的行政服务质量为标准,结合机关效能水平,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服务”。

(七)当好“配角”,面向重庆打造三大基地

一是围绕重庆主导产业,打造重庆工业配套基地。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围绕重庆大市场和工业大基地,抢抓重庆产业发展“退二进三”机遇,主动当“配角”,在产业上与重庆互动,在政策上与重庆互动,承接与传递重庆经济辐射,形成配套链条,最大限度共享重庆的科技、产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服务功能,借势、借力发展。全面建成大竹工业园区,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重点发展为汽摩工业配套的铸造、机械加工业及以水泥、煤炭等为重点的资源型工业,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培育新的工业支柱。加快与重庆长安集团等的联络对接,抓住川渝合作的有利时机,争取重庆的大企业、大集团到大竹建设配套基地。二是围绕重庆市场需求,打造重庆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思路抓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的同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建设粮油、畜禽、果蔬、水产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壮大优质脐橙、无公害蔬菜、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步伐,培育壮大生猪产业,发展肉牛、肉羊,鼓励、引导业主和农户大力发展家畜及水产养殖业。建立特色农产品直销重庆的“绿色通道”,建成多个产值超过亿元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大竹真正建成重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三是围绕建设“重庆后花园”,打造重庆度假旅游基地。充分利用大竹与重庆山水相依、文化相通、民俗相近、性格相同、消费习惯类似的特点,大力发展以度假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精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快速拓展北城新区,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积极争创省级卫生县城。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加快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市场和旅游客运公司等服务要素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力争到2011年,县城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45%,完成朝阳温泉、净土寺佛教旅游区系列项目开发与建设,开发旅游商品,挖掘旅游文化,发展假日经济和旅游文化经济,力争把五峰山建成国家级4A风景区。培育饮食文化特色品牌,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把大竹建成为集休闲、旅游、消费、娱乐、居住于一体的“重庆后花园”。

(八)完善招商工作,提高招商服务水平

招商工作是大竹经济融入重庆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需要从工作组织、重点选择及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在面向重庆的招商工作中,根据重庆工业企业从主城区大规模迁移的情况,主要方向是万州、长寿、垫江、梁平,这些区县毗邻大竹。我县应抓住机遇,选择其中具有较强产业互补和产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引进。由于受行政地域因素的影响,重中之重要放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大企业的配套项目上。同时,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专业团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园区招商、蹲点招商等多形式的招商。特别是对重庆而言,一是组团参加渝洽会,加强与重庆客商的交流合作;二是在重庆采取蹲点招商(类似建办事处)、定点招商的办法,尽快引进重庆汽车、摩托产业入驻大竹;三是每年在重庆举行一次相邻区县项目洽谈会,加快融入重庆步伐;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大竹籍重庆乡友的联系,互通信息,力争在招商引资实效上取得更大突破。

 (九)大力营造与融入重庆工作相匹配的要素环境

一是营造融资环境。首先,可以借鉴重庆方式,通过组建融资公司,以土地融资,集中财力办大事。其次,推动和发展民营企业担保公司、风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培育融资服务主体。加强与重庆的金融合作,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第三,推动与重庆的金融市场共建、逐步建立大竹重庆两地企业和个人信用查询机制、企业资信评级制度、信用担保认证制度等。从而为开展两地企业合作,尤其是渝商入竹创造条件。二是信息交流方面。要共同打造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覆盖两地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信息网,对人才、原材料资源、劳动力需求等信息实行网上发布。建立和完善信息库、项目库,及时为两地企业、单位开展联合协作提供信息支撑。三是在教育、科研方面。要充分利用重庆市的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加强两地的教育、科研交流。首先,要开放大竹教育市场,推动两地的一体化教育建设。其次,要鼓励大竹企业与重庆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

作为与重庆毗邻的大竹,在重庆经济起飞的初期,促进融入正当其时。对此,全县上下应坚定信念,统一认识,主动出击,大胆尝试,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加强与重庆的交流,为实现两地经济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县早日实现四大目标建设任务而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大竹县委党校。李开界系联络股长高级讲师、课题负责人;杨先云系常务副校长、副县级理论教员;张永明系副校长,讲师;潘建平系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黄尤海系教务股长、高级讲师。执笔:李开界)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