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对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发展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1570

对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发展的思考

市政协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联谊委员会   陈权

 

强化区域经济与淡化行政区经济,已成为本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自20074月川渝两省市共同确定“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之后,200910月,四川省再度出台了《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地处环渝经济腹地的达州,应当如何抓住机遇,推动融入重庆经济发展的进程,搭上新一轮西部大发展的快车呢?且让我们从客观形势分析入手,找准自身定位。

一、达州融入重庆的优势与不足

1.盘点优势。

地缘与人文优势。山水相连是达州与重庆的地缘特点,两地既同属嘉陵江流域,达州市的万源、开江、大竹县又与重庆城口、开县、梁平、垫江等县相邻。而人文相亲则概括了两地在相同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以及对巴人文化共同传承基础上形成的长期亲缘关系。这种因地缘、人文因素构成的关系,使两地间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从而为两地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便捷。达州位于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是秦巴地区南下华南、北上中原、西到西北、东至华东的主要通道,境内襄渝铁路、达万铁路、达渝高速公路和已开工的达陕高速公路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是成渝经济区五大交通枢纽之一。其中,达陕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达州成为川渝地区连接西安,直达京津塘的咽喉。这些优势不仅使达州更加具有开放型的特点,同时也将对吸纳重庆的投资和承接其产业转移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矿产资源富足。达州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已探明并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达28种,其中天然气更具有比较优势,其资源量达3.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达1万亿立方米,约为重庆储量的10倍。这对于以重化工立市的重庆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产业配套能力强。承接产业转移和开展产业合作,必须具备相应的产业配套能力。而在此方面,达州具有与重庆进行产业配套和错位发展的条件。首先,在工业方面,以冶金、能源产品生产为骨干,以机械加工制造为基础的工业结构,从基础材料、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以达钢、达竹煤电和恒成能源为首的冶金、能源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及基础材料的支点。而华川、新达泵业、鼓风机厂一大批老牌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不仅在生产技术、装备上具有成熟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多年的机械制造业发展历程,为达州培养了一支成熟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这也是达州工业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的最重要保障。其次,在农业方面,两地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较大的合作空间:达州成熟的农业生产环境对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产业互补作用。而共同面临的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低下问题,则使两地在开展农业产业合作,改造传统农业方面具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2.认识不足。

在看到既有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达州欲融入重庆,实现联动发展,还必须面对诸多困难和不足。

区域的边缘化。建设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已经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川渝新一轮发展高潮的即将来临。其中,达州作为环渝经济腹地的成员之一,在交通、能源化工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由于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区域成员相比,达州不仅处于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边缘,也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首先,在成渝经济区划分的三大走廊中,前两条分别是成都—资阳—内江—江津—重庆,成都—遂宁—南充—广安—重庆,可以看出,其中各地级市均处于成渝两大城市之间,成为交叉辐射的焦点。而在第三条即重庆—广安—达州走廊中,达州则相对处于辐射的外圈。其次,按照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构想,是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其重点则是集中打造沿成渝高速、遂渝高速公路经济带。而达州虽然已被纳入了四川省特大城市的发展范畴,但在成渝经济布局中却需要面对产业受重视而整体被淡化的客观现实。

经济基础薄弱。经过多年的努力,2009年,达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2.7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但当年人均水平却仅为11915元,在全省各市州中居第15 位,落后于广安、资阳、泸州、内江,约为重庆市人均水平的52%。工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现有工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偏小、且主要依靠冶金、能源企业支撑。天然气化工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产品结构,但对于传统工业的改造却不能发挥实质性影响,如全市机械制造业发展仍持续低迷,与周边城市相比缺乏明显的比较优势。从农业来看,虽然达州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二位,但由于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达州农业长期存在着规模化经营发展不足,生产效率偏低,难以实现与大型商贸企业的对接;而农业新技术运用不足,则导致农产品品种老化,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四川省“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意见的出台,省内各地加快了行动步伐。各地利用其区位优势,以融入成渝为重点,纷纷推出区域合作举措,如广安市不仅成立了区域合作推进办公室以及与重庆共同成立了渝广合作领导小组,且已议定在邻水县—重庆渝北区、武胜县—重庆合川区交界处打造工业园区。内江市则把目光锁定在打造与重庆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上。遂宁市以规划建设现代物流港为平台,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农副产品、药材、纺织服装等专业交易市场等等,其对地理位置相对不利的达州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挤压态势。同时,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同处环渝经济腹地的各城市在产业结构上的趋同,也注定了各地融入重庆的过程将是一场激烈的竞争。除此之外,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以及在现行政绩考核方式的驱动下,重庆市在产业转移的规划上,势必对其区域内加以优先考虑。因此,达州要承接来自重庆的产业转移,迈过行政区域的门槛也将会比较艰难。

行政服务环境急待优化。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是地方经济软实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而据部份渝商反映,达州市在行政服务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观念淡薄;少数部门重收费、轻服务,以权力寻租,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办事透明度低,且存在一些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

招商工作尚需完善。承接重庆产业转移,需要突出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招商。而审视达州以往的招商工作,则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招商工作的组织方面,仅突出项目招商,而忽视发挥各级商会与工商联组织的以商招商功能;在具体的招商活动中,由于对招商区域的基本情况研究不足,使招商工作缺乏针对性,而往往导致招商会议气氛热烈而效果不彰;在体制上,则没有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机制,对已招商项目的政策落实情况缺乏督导,在招商态度上则往往是前恭而后倨,缺乏始终如一的热情。

通过了解重庆和审视达州,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为了实现“314”的总体部署,扩大经济影响和提升城市地位,具有推动区域合作的客观愿望。达州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则有着更为强烈的区域合作要求。因而,推动双方经济融合无疑就成为了一种共同的选择。

二、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加速达州融入重庆的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入重庆所产生的经济助推效果,必须明确融入工作的指导思想,且从融入重点、融入方式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统的规划。

1、确立“主动融入、甘当配角。发挥优势,促进双赢”的指导思想。“主动融入、甘当配角”是指达州在融入重庆的过程中,应端正态度,找准位置。客观面对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以及行政管辖的不同隶属,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从重庆的产业薄弱环节和延伸环节入手,寻找配套的切入点。“发挥优势,促进双赢”是指在充分认识重庆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方式,找到双赢的接点。

2、实现观念对接。要摆脱狭隘的地域观念约束,走出传统思维圈子。从全局角度审视达州,以学习的态度研究重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合作。不仅要在产业、资本对接方面下足功夫,更要在体制、观念上减少落差。尤其要注重从政策创新、体制建设方面研究、借鉴重庆经验,从而为经济的融入扫平障碍。

3、结合规划,突出重点。根据20074月川渝两地共同签署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川渝经济区的协议》,未来川渝两地将共建五大基地引导产业布局,即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而在重庆市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出了未来五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构建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提升汽车摩托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开发水平,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加快筹建石油化工基地,促进装备制造业向先进机电一体化转化等任务。根据上述规划,结合达州“三基地”建设目标和自有资源条件,达州应将与重庆合作的重点放在在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配套建设装备制造基地等方面。

4、分区合作,全市联动。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轨,同时也是真正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川渝城市间,以四川安岳、隆昌、泸县、内江市东兴区和重庆的大足、荣昌、双桥、潼南区联合打造的“渝西川东八区县经济区”,以及重庆合川、四川遂宁、南充、广安打造的“合、遂、南、广经济圈”也正在形成。相比之下,达州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已经落后。结合融入重庆这个大的命题,达州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达州“十一五”规划设计的南中北三大经济区,按照“分区合作,全市联动”的思路逐步推动融入重庆的进程:

区域一,沿达渝高速公路、襄渝铁路线,倡导建立包括达州的大竹、渠县、重庆的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广安的华蓥、邻水在内的经济走廊。该区域交通便捷,则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易于最有效地发挥参与地的经济优势。对达州两地而言,大竹地处210.318线的交汇点,地势平坦,兼有较为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电线电缆、及化工、建材生产基础,是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的理想地点,同时,在重庆向北幅射,连接中原的战略中,大竹也有条件充当其前哨基地。渠县作为农业大县,具有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倚铁路运输之便,通过与重庆的农业产业合作,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力争成为重庆主城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区域二,沿达万铁路及拟建的达万高速公路线,倡导建立有达州的通川区、达县,重庆的万州、梁平参与的经济合作区。在这一区域,万州作为重庆市拟着力打造的第二大城市,不仅是重庆市主城区工业转移的重点,同时也是其东进的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区域合作中,通川区、达县拥有原煤、天然气资源之利,以及多年发展形成的冶金、机械制造工业基础,使两地在发展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开发、装备制造以及商贸物流等方面具有深层合作的基础,而双方各自占据的交通位置,也为双方经济合作,乃至最终走向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区域三,即以达州的宣汉、万源,开江,重庆的开县、城口为成员,组成北部经济合作区。达渝两地在这一区域有着最长的行政分界线。该区域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同属山区,农业人口比重大而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优质肉牛、薯类、菌类、茶叶、中药材、油橄榄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是该区域合作的共同基础。同时,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共同发展特色旅游也可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5.加强高层互动,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开辟两地领导互访、对话通道、密切两地领导交往;建立各经济合作区县、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合作问题进行实质性交流;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合作各方开展经济活动。同时,为避免各县区在融入重庆工作中搞各自为阵,出现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保证全市融入重庆工作的有序进行,建议成立由市级主要领导负责,各县区领导参加的渝达合作协调机构,全面组织协调渝达合作的相关事宜。

6.开展两地干部交流。即两地协商,建立干部交流机制,通过两地组织部门互派干部进行交叉任职。以干部交流促进经济交流、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

7.致力软环境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实际调查表明,达渝两地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方面,更体现在行政服务环境方面。针对这种局面,欲融入重庆,必须从降低行政服务环境落差入手,以重庆市的行政服务质量为标准,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整顿干部队伍,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服务”。

8.大力营造与融入重庆工作相匹配的要素环境。在营造融资环境方面,其一,可以借鉴重庆方式,通过组建融资公司,以土地融资,集中财力办大事。其二,推动和发展民营企业担保公司、风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培育融资服务主体。加强与重庆的金融合作,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其三,推动与重庆的金融市场共建、逐步建立覆盖达渝两地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查询机制、企业资信评级制度、信用担保认证制度等。从而为开展两地企业合作,尤其是渝商入达创造条件。

在信息交流方面。要共同打造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覆盖两市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信息网,对人才、原材料资源、劳动力需求等信息实行网上发布。建立和完善信息库、项目库,及时为两地企业、单位开展联合协作提供信息支撑。

在教育、科研方面。要充分利用重庆市的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加强两地的教育、科研交流。首先,要开放达州教育市场,支持渝方来达创办、联办学校,鼓励重庆教师来达任教,推动两地的一体化教育建设。其次,要鼓励达州企业与重庆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

9完善招商工作,提高招商服务水平。招商工作是达州经济融入重庆的一项最重要内容。需要从工作组织、重点选择及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其一,要注重招商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根据不同招商对象细化招商项目,以提高成功率。在招商局主导项目招商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工商联的企业家联谊功能,通过与重庆市相关组织的协作,建立企业家座谈例会制度,通过点对点的交流,更大程度地寻找合作机会。

   其二,在面向重庆的招商工作中,根据重庆工业企业从主城区大规模迁移的情况,可在充分进行资源保障条件、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具有较强产业互补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引进。但鉴于企业迁移客观上仍受着行政地域因素的影响(按照重庆市规划,主城区企业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万州、长寿),我市应将招商重点放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大企业的配套项目上。

   其三,提高招商工作服务水平,是确保招商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围绕这一核心,首先必须从清理行政收费项目、简化行政办事环节,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彻底打破“潜规则”入手,整肃招商的外围环境。其次是建立、落实对招商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用地及税收的政策制定上应敢于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原则,将政策用足用够。在此基础上,为确保优惠政策的完整落实,要建立针对招商企业的跟踪服务机制和服务质量问责机制。

10共同构建商贸物流网络。达渝两地不仅共同拥有着3400多万人口的区域经济市场,还同时占据着西南地区东出北上的交通枢纽,这为两地商贸物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此方面,双方要进一步打破行政界限,致力打造共同的商品市场,支持对方定期举办商品展销会、产品推荐会。达州应以为重庆经济发展配套,发挥本地优势为基本定位,加大引进重庆商贸物流企业入驻的力度,推动两地在大竹、通川区、万源市共同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商品批发市场。使达州真正成为重庆经济向北幅射的中转站和桥头堡。

   11.加强旅游合作,丰富达渝旅游市场。目前,在达渝城市之间,已基本形成重庆→达州→万州→重庆环线,结合这一交通条件,达州市可在进一步加强邻渝县区交通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的基础上,根据辖区旅游资源,与重庆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力度,相互支持、配合各自主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以巴人文化、红军文化、知青文化和自然景观为凸点,根据周末及黄金周等不同时段,共同协调规划,设计开发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的旅游线路。

  12、加大两项工作的向上争取力度。其一,加大天然气用气指标的争取力度。在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发展的设计中,天然气资源对实现两地经济的融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充足的用气指标作支撑,不仅可以实现两地的资源互补,同时也可促成达渝两地围绕天然气化工产业的深度合作,借助重庆成熟的技术支持,实现达州市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条的延伸。

其二,力争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重庆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与重庆相似,达州同样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总体较低等问题。根据这一状况,达州市应积极借鉴重庆市统筹城市的试验经验,利用毗邻重庆的条件,跟进重庆的试验进程。提前探索、总结统筹城乡的经济教训,以保持与重庆在体制上的同步。避免因体制落差导致达州农业生产相对优势的丧失,以及两地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重庆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初期,抓住机会、促进融合正当其时。对此,全市上下应坚定决心,统一认识,主动出击,大胆尝试,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加强与重庆的交流,为实现两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