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关于达州教育融入重庆对推动我市教育经济发展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1221

关于达州教育融入重庆

对推动我市教育经济发展的思考

   张国印

 

一、相连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水陆交通为教育的融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重庆是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达州市位于重庆东北部,是中国西部四大名城———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区,是全省重要的天然气、煤电、化工基地,是川东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合部的商贸中心。山水相连是达州与重庆的地缘特点,两地同属嘉陵江流域,达州又位于渝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是秦巴地区南下华南、北上中原、西到西北、东至华东的主要通道,境内襄渝铁路、达万铁路、达渝高速公路和已开工的达陕高速公路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是成渝经济区五大交通枢纽之一。其中,达陕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达州成为成渝地区连接西安,直达京津塘的咽喉。这些优势不仅使达州更加具有开放型的特点,同时也将对吸纳重庆的投资和承接其产业转移产生巨大吸引力。达渝两地自古以来山水相依,水陆交通便捷,达渝铁路、达渝高速、嘉陵江航运大大缩短了两地距离,促进了两地的交流,为两地教育的交流与融入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便利。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共有的人文精神为教育的融入打下了天然的底色

 

达渝两地地缘相连、人文相亲。这种因地缘、人文因素构成的关系,使两地间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从而为两地教育的融合打下了天然的底色。

达州和重庆在古代就共属于古巴国,在历史长河中所共同孕育的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所形成的“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的人文精神更是两地人民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对象、生产方式、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的态度;同时,人文精神又与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的人文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包容性,既有继承,又反映了随历史发展而与时俱进,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地方人文精神的特征。达渝人文精神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在社会稳定时期,人文精神引导人们共同创造,无私奉献,睦邻友善,互助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引导人们秉持坚定的理念,确立共同的目标,开放创新,勇于变革,积极促进社会的转型和进步。达渝人文精神是加快达渝发展,把达渝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实现达渝共同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更为达渝教育的有效融入提供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重庆发达的经济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为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一)、重庆的优势

1、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背靠人口资源十分丰富的四川盆地,依托长江主干,影响长江及各支流流域--乌江、沱江等,根据教育经济运行在地理上趋便的特点,辐射整个川东、川北、川南以及间接影响到川西。再者,从全国来看,重庆地处中国的中西部结合部,承东启西,正所谓“左挟右带,控驭便捷”。这正是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势力选择重庆作为通商口岸的根本原因。

2、迅猛发展的经济优势

重庆自1997年建市以来,其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进而与成都市共同成为西部发展的“双核”。而在胡锦涛总书记针对重庆发展提出了“314”部署后,其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总书记就新阶段重庆发展勾画了蓝图。概括起来就是:明确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新重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为达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达州教育能搭上重庆新一轮发展的快车,无疑会对打走教育经济的发展路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

重庆作为一个有三千万人口的特大直辖市,有一定的高科技产业,有三四十所大学,又有老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人才,从这个角度上,给达州教育融入重庆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就以重庆沙坪坝区为例,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教科文化中心,高校云集,教育底蕴丰厚,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态完备,各级各类教育发达。在保障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特色学校建设、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我市要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各级各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借用重庆教育的优势,采取“聘请、培训、引进”等途径,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借脑引智为我所用。

(二)、达州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1、达州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达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州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落后,再加上城市教育投入历史欠账,各校间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等众多原因,导致我市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校舍紧张、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大班额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布局不合理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建设未与城市建设配套,新开的楼盘不少,新建学校不多,形成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即使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布局也不合理,城区资源紧张,乡镇资源闲置。

2)、大班额现象突出,教育教学质量堪忧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加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剧增,导致大班额的情况急剧增加,2009年,全市单就城区而言,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班额仅占10%90%的中小学班额人数众多,最高达97人,课桌抵达讲台,学生塞满教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学科不配套

全市师资总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教师不足,如大竹、渠县、达县初中专任教师总数分别占42.8%44%59.7%,小学专任教师总数分别占44.7%49%50.7%。再加之教师分布不均衡,激励机制不健全。

4)、职业教育不职业,高等教育不高等

达州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我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很难适应达州经济建设的需要。

5)、人才流失严重,观念亟待更新

由于达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近几年来,达州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高素质教师出去的多,进来的少。高素质的学生流失也较多,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好的家长都把孩子往成渝两地送,这对达州的教育消费无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达州教育界对社会力量办学始终存有疑虑,对民办教育支持的力度不够,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观念亟待更新。

由此可见,达州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达州教育还远不能适应达州经济建设的有效需求。

了解重庆的优势,有利于达州进一步坚定融入重庆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实现借势跨越,借力发展。认识达州的不足,则可使达州从中找到准确而有效的融入方向。通过了解重庆和审视达州,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为了实现“314”的总体部署,扩大经济影响和提升城市地位,具有推动区域合作的客观愿望。达州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则有着更为强烈的区域合作要求。因而,推动双方教育经济融合无疑就成为了一种共同的选择。

  四、达州教育融入重庆对拉动达州经济增长的作用

回顾人类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再到知识经济的发展历程,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份,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二战以后,遭受重创的西欧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重建和强大起来,关键在于其教育的普及程度高,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和大量专门人才。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迅速崛起,也是与其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分不开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的经济功能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

可见,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设备和教学形式的组织;另一方面,教育又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育与经济结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的验证。达州教育融入重庆,搭上重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就必须将达州教育放在经济、市场、商品的领域来思考,就要确立一个能正确调整好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基点,使达州教育进入市场,成为达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达州教育融入重庆必然会提升达州的教育水平,从而对达州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首先,融入重庆能吸引资金进入达州教育市场,会为GDP作出直接、间接贡献

达州教育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自身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教育活动、科研活动本身也要消耗大量的劳动,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校舍、宿舍、教室的建设及实验室、仪器、生活用品等物质性投资会急剧增长,短期内刺激总需求,从而直接为达州GDP做贡献;教育中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也将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的发展会带动与之相关的文化出版、交通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等的发展,间接为达州GDP作出贡献。

其次,融入重庆能提升达州教育水平,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对自身素质、生活便利及社会声望等都有重大影响,体会到知识、教育对未来个人收益的直接影响,因此在个人及子女的教育上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地投资。由于达州自身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每年就有多少达州父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成渝两地去读书。应当充分重视扩大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从国际上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997年,美国教育总消费额达6500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9%。仅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一项,每年收入就达2000亿美元,而且还提供了约200万人的就业机件会。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都把扩大“教育出口”、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据加拿大国际贸易部的资料,1996年共接受外国学生近10万名,带来了25亿加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提供了21000个就业机会;早在北京举办的“1999国际高等教育展”上,英国一所英语学校的校长就坦率地说:“对我们来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市场就意味着金钱”。这清楚地表明外国人已将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消费市场。而我们达州呢,如果不抓住融入重庆的机遇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我们的优质生源还会流失。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教育,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做大、做好、做活教育市场。积极引导人们加强对教育的投资,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使教育市场保持强大的市场需求,持续不断地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第三,融入重庆能促进人力资本优化,实现经济增长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行业,教育不直接面向经济的物的方面,而是直接面向经济中的人的方面。它通过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达州教育融入重庆,借助重庆的教育资源优势,必能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相对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也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措施,大力扩展教育规模,促进经济的进步。

  五、达州教育融入重庆的宏观思考
     为加速达州教育融入重庆的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入重庆所产生的助推效果,必须明确融入工作的指导思想,且从融入重点、融入方式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统的规划。

       其一,应当树立“主动融入、促进双赢”的指导思想

“主动融入”是指达州教育在融入重庆的过程中,应端正态度,找准位置。客观面对两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以及行政管辖的不同隶属,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从重庆教育产业各环节入手,寻找切入点。“促进双赢”是指在充分认识重庆教育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经济方式,找到双赢的接点。

其二、对接观念,心态开放

融入重庆必须从观念对接破局,要摆脱狭隘的地域观念的约束,走出传统思维的圈子。从全局角度审视达州教育,以学习的态度研究重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合作。不仅要在教育产业、教育资本对接方面下足功夫,更要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上减少落差。尤其要注重从教育创新、体制建设方面研究、借鉴重庆经验,从而为达州教育融入扫平障碍。                     
    
其三,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针对达州教育现状以及我市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在融入重庆的过程中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切记盲动。要充分考虑到达州本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长远,尤其要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上多借鉴重庆经验,为达州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六、达州教育融入重庆的微观建议                     
        达州教育融入重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加以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经验, 在教育、科研方面。要充分利用重庆市的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加强两地的教育、科研交流。结合达州市情,特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招商引资,开放教育市场

达州教育融入重庆,首先就要招商引资,开放达州教育市场,支持渝方来达创办、联办学校,鼓励重庆教师来达任教,推动两地的一体化教育建设。政府要拿出专项资金对招商投教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按招商额度实行奖励。教育的融入不能仅仅停留在会上、纸上,政府应该考虑怎样引进重庆的实业集团和教育集团来投资达州的教育,真正重视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以缓解达州教育财政短缺之苦。承接重庆产业转移,需要突出的核心问题便是招商。而审视达州以往的招商工作,则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招商工作的组织方面,仅突出经济实体项目的招商,而忽视非经济实体项目的招商,尤其忽视教育领域的招商引资。

2、重视社会力量办学,调整教育所有制结构

融入重庆,把资金引进来,可以采用“企业+政府行政部门+学校+银行”的模式,教育部门应对合作加以全面指导和服务,这会让投资更有保障和安全感。当然,要想合作成功,还要看我们的政府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环境和社会需求。政府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办学者。就目前达州教育现状而言,政府不太可能大手笔投资公办教育,只有整合现有闲置教育资源。制约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制度设计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难落实,轻视民办教育的社会观念难破除,相应配套政策措施难统一。政府必须肩负起发展达州教育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的重任,在我市建设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股份制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建设非义务教育公退民进,调整教育所有制结构的机制;建设公办教育提供公平性教育资源,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性教育资源的政策机制;建立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的服务机制;建设民办学校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发展的机制;建设民办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当然,我市民办教育也要坚持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思想,加快发展速度,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办学结构,转变办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要通过民办教育自身增量扩张和对公办教育民办改制的途径,扩大和提升民办教育的总量和质量。

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合作交流

鼓励达州教育与重庆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重庆有38所高校,独立科研机构27个,科研人员5640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220余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达州应积极推动本地学校与重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联系,加强与重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邀请重庆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优良人才来达开展技能教育服务活动,选派干部和科技人员到重庆对口单位进行深造和挂职锤炼。

4、引导人才交流,做到灵活有序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与重庆市及其各区(县)组织、人事部门、高等院校洽谈,就人才网连接、人才培养、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达成合作共识,推出一批智力项目,与重庆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建立达渝人才工作日常交流信息平台,借用重庆“人才库”优势,采取“聘请、培训、引进”以及“节假日工程师”等途径,促进人才交换,使重庆真正成为达州借“脑”引“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选派一些素质高的干部到重庆对口单位进行深造、挂职锻炼。

5、加强信息交流,务必协作共赢

  加强教育信息交流协作。重庆教育信息资源丰富,达州应加快与重庆教育信息网的资源合作共建步伐,实现网站之间的链接和互通,搭建达渝教育工作信息平台。加强与重庆市各部门、区县的信息交流,重点关注重庆产业转移和企业扩张的趋势,探索两地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联网共通的途径,构建便捷快速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同时还要开展教育创新合作与研究,总结、交流和推广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重庆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初期,抓住机会、促进融合正当其时。对此,全市教育系统应坚定决心,统一认识,主动出击,大胆尝试,从不同层次加强与重庆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两地教育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达州融入重庆,借助发展与重庆的全面关系来拉动达州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达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达州教育要为这一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达州教育局已经提出要在新的起点上奋发有为,推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教育整体工作重要一环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更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达州教育要遵循“做大规模、丰富层次、拓宽领域、营造氛围”的思路,以学校、教师、学生交流,合作办学为切入口,在融入重庆的工作中,立足达州,面向重庆,打开一片新天地,走出一条有达州特色的教育合作的路子,提高达州学校的竞争力,从而促进达州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海尔曼     教育经济学:不尽人意之处和潜在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周贝隆     试以效益眼光看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

    吕东伟     不断创新高等教育融资机制            中国高等教育。

    杨东平     高校扩招之后                        中国青年报。

刘存绪 丁明先  教育经济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杨林       东盟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学敏 叶中  教育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放 唐建    教育策划                            蓝天出版社

达州政协文卫委   关于达州城区教育资源配置调研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