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充分发挥优势 全面融入重庆——宣汉县全面融入重庆的重点及途径探索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1631

充分发挥优势     全面融入重庆

——宣汉县全面融入重庆的重点及途径探索

代 以 胜

 

20074月四川与重庆签订《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协议》以来,成渝经济区已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三大(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经济高地之一,从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成渝经济区的定位来看,它是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200910月四川省出台《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区块”指四川环渝腹地区块,包括达州全市将形成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宣汉县作为区块内的一员历来注重主动融入重庆,目前,正着手建立合作机制,在县区和市场主体等各个层面都建立与重庆有关方面的协调、协作、协同机制,主动作为,推进合作取得实效。同时,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细则,力争分享重庆的改革开放政策,借力重庆大市场、直辖市、实验区优惠政策等优势,为把宣汉建成“一个中心,三大基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宣汉县融入重庆的优势、不利因素

宣汉融入重庆有很多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但也有一些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自身的实际,才能正确定位融入的途径和方式。

(一)宣汉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

1、独特的自然资源

一是动植物资源丰富。宣汉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322mm,年平均气温16.8℃。境内有生物3000多种,栽培和饲养生物1200多种,综合开发潜力巨大。黄牛、茶叶、奶牛、生猪、木本药材、白肋烟、商品粮系全国或四川省商品生产基地,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产品很多在历史上就进入到了重庆市场。黄牛年出栏量10万头,生猪年出栏110万头,奶牛饲养量5800头,种植茶叶5.1万亩,木本药材4.5万亩。优质油菜种植面积45万亩,是全国第三、四川第一的油菜种植大县。特产桃花米,自唐朝武则天以来,一直被列为朝廷“贡米”,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中国名贵米”,并被载入《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为全国“三高”农业重点发展项目。宣汉黄牛为国家地方优质牛种,被载入全国和世界牛种资源志。“川驰”牌牛肉、“西塔”牌乳品、“川宣”牌菜油、“九顶”牌茶叶、“徐鸭子”等多项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丰富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且为养殖业及纺织、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饲料、原料保证。宣汉是全省中草药生产基地之一,所产药材以质量优良享誉全国,特别是宣汉县出产的黄连、党参、大力子、首乌、栀子、杜仲、厚朴等均为大宗产品,颇负盛名,畅销国内外市场。宣汉县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纳入全国生猪生产优势县,全省优质白肋烟生产基地县,全省油菜、玉米、食用菌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建设示范县。这些充分证明,宣汉完全能够成为重庆的菜篮子。

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境内绿树葱郁,群山巍峨,河流密布。有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百里峡、省级风景名胜区江口湖以及七里水晶宫、柏树观音山森林公园国家AA级景区、马渡石林等一大批星罗棋布、既成线又成网的自然景观。尤其是享有“川东第一漂”美誉的百里峡漂流,填补了三峡工程竣工后川东、渝东地区峡谷漂流的空白。今年426日举办的观音山杜鹃花节就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宣汉完全可以引进重庆的车轮子。

三是地下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的主要矿藏主要有天然气、煤、铁、大理石、富钾卤水、矿泉水等18种,其中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6000亿立方米,富钾卤水1.3亿立方米,煤1.5亿吨,年均水电资源蕴藏量35.8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达11.4万千瓦。宣汉是国家“十一五”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中石油、中石化的两个净化厂分别落户南坝和普光,其中普光净化厂已于200910月向江、浙、沪和达州化工园区输送天然气了。该厂到20106月底前,将年产120亿方天然气、260万吨硫磺;川东北项目天然气净化厂也在紧密锣鼓建设之中。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必将吸引重庆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宣汉完全能够成为重庆的产业转移基地。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宣汉县建制始于东汉和帝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大巴山南麓,东临重庆市城口、开县,南连开江,西接平昌、达县,北靠万源。地处重庆、成都、西安、万州、达州等大中城市交汇的中心地带,是北通陕西、东达湖北的要口。有襄渝铁路、210国道直接与重庆相连;县城距达渝高速公路20余公里,距河市机场50多公里,到重庆仅需2.5小时。达陕高速公路贯通后,将贯穿宣汉全境89公里,县境内设立4个互通式立交。近三年来,宣汉新建碎石路1796公里,新建乡村水泥路1878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水泥路、60%的村通水泥路。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骨架、通乡公路为纽带、农村客运为补充的交通网络,以县城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这必将进一步缩短宣汉与周边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有效融入它们的经济辐射带动。

3、显著的人文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宣汉县是远古巴人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州河上游中河和后河交汇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遗址”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已发掘出土疑为古巴国王侯墓葬,出土文物繁多,等级颇高。这成为宣汉和重庆同属古巴国的重要物证。同祖同宗,同是巴人后裔;通风通俗,一样巴风渝韵。巴人文化在两地源远流长,生产生活、乡风民俗颇为相同和相近,文化上也有认同感,就是语言、口音也大体相同。所以达州人都有同感,我们到外省,乃至于到川西,只要一听口音,别人大都会把我们当重庆人。我们是一衣带水,历史上,宣汉的土特产品,外地的工业品等很多商品都是通过州河—渠江—嘉陵江这条“黄金水道”进出的。分治前,宣汉就曾在重庆设过办事处,过去两地的人员往来就已经十分频繁。宣汉有许多大学生毕业或正就读于重庆,有很多宣汉人经商、买房、定居于重庆;宣汉30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部分就在重庆。重庆有8248名“重庆知青”先后工作生活在宣汉的几乎每一个乡镇,至今还有部分“重庆知青”及其后代扎根在宣汉。从某种角度讲,我们早就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融入重庆。

4、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上升期,发展后劲充足

宣汉县委把宣汉的发展正确定位在“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三大基地”(即打造中国西部天然气开发中心,建设四川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东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和达州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连续四年荣获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年均增长13.8%2006年以来,宣汉的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随着中石油(雪佛龙)、中石化的入驻,宣汉投资增长迅速,对包括重庆在内的县外资本吸引力大大增强。2009年,宣汉固定资产投资120.1亿元,年均增长36.1%。累计实施“四个一批”重点项目200个,完成投资29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66.9亿元,年均增长61.8%。普光经济开发区建设已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入园项目竣工投产4个,加快建设4个。宣汉是一块投资开发的热土,很具合作前景。

(二)宣汉融入重庆的不利因素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融入信心不强。宣汉是老、少、边、穷地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地处大山深处,“夹皮沟”意思浓厚,定势思维惯性十足,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观念危害甚广,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尤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现状形成的自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融入重庆的信心和决心。如在宣汉和渝北结成友好区县这个问题上,有同志就怀疑一个地厅级单位和一个县处级单位的合作能否取得实效。

2、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环境尚待优化。和达州其它几个区县相比,在融入重庆方面的区位相对处于劣势。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尤其是自2004200520072009几次大的洪灾,2006旱灾,2008冰雪灾害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二是距离相对较远,交通落后一些。与大竹、区县、达县等相比,它们距重庆更近,更具地理和区位优势,宣汉明显处于劣势。宣汉地理位置还是有些偏,襄渝铁路、210国道虽然过境宣汉,但毕竟离县城较远、途径乡镇不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三是宣汉的开放较晚,开放度也比较低,环境污染还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投资环境。

3、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宣汉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虽然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3:37.530.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这和中石油、中石化落户宣汉有很大关联。我们守着丰富的天气资源,却没有一家天然气资源下游产品企业落户,是抱着“金饭碗”受穷。宣汉的49家工业企业均属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科技人才和中高层次管理人才奇缺,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真正有影响的品牌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关联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任务非常艰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着我们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影响我们和重庆的的产业对接。

4、宣传力度不够,合作基础不强。近年来宣汉通过参加洽谈会、贸促会、物交会、举办联谊会等各种途径对宣汉广泛宣传,但取得的实际效果不是很明显。现在有了普光气田,宣汉的名气大了些,但更多的人知道普光,却不一定了解宣汉。过去我们和重庆的交往多是通过民间进行,少有政府的参与,联系渠道很少、层面很低。加之毕竟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行政壁垒必然存在,所以重庆直辖10多年来,一边快速发展,另一边继续落后,双方的交往和联系就比过去更少了,对重庆了解不够,对自身宣传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因此究竟从哪些方面去融入、如何去融入,我们还并不是十分清楚。这就使得尽管四川、重庆都有合作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愿望和要求,但合作的基础并不是很强,且竞争的关系始终存在,宣汉要全面融入重庆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二、宣汉全面融入重庆的重点和途径

要全面融入重庆,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双方合作。从宣汉的实际来看,我们融入重庆的重点主要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把重庆作为经济“省会”,充分发挥宣汉县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区域性合作政策,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形成宣汉县与重庆尤其是与友好区县渝北区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我县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集聚辐射实力。具体来讲,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制定出台推进宣汉县在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中加快发展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首先要从宣汉的实际出发,由县委、政府相关领导牵头,由发改委、招商局、旅游局、农委、交通局、工商联等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班子,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抓紧编制《宣汉县融入成渝项目推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宣汉融入重庆发展的战略规划。其次要抓紧制定实施意见,作为融入工作的统领。实施意见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坚持的基本原则、在融入重庆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内容,以为融入重庆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的政策依据。

(二)完善基础设施,构筑交通路网快速通道。一是要积极配合支持正在建设的川陕、达万高速公路建设;二是积极协调争取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加大省际水毁公路和等外级公路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年内修复新城(口)开(县)公路;三是努力抓好宣汉与重庆相邻县市的循环路网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加快产业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龙头企业间、龙头企业与企业间的路网建设,尽量缩短宣渝两地的时空距离。

(三)加强产业发展的联合和协作。一是广泛借助重庆在市场、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发挥宣汉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合理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桃花米业、牛肉加工业、琦云药业等,加强推进两地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尤其是要加大畜牧业发展力度,把宣汉建成重庆的牛肉、猪肉供应基地。加强两地农村社区新能源、生态文明和住房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发挥两地优势,搞好工业发展规划,注重产品互补,加强普光工业园区建设,承接先进制造业、机电业及配套产业的转移。鼓励重庆企业投资宣汉的浅层天然气、硫磺化工、富钾卤水、煤炭等资源深加工开发项目,加强两地工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推进两地金融商贸旅游业的发展。加强金融业的信息交流和金融产品创新合作,促进两地金融业发展。发挥重庆商贸物流业发达优势,增进产品、资本等市场要素在两地间的流动,促进资源的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加强两地专业市场的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两地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两地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区域合作交流协调机制,推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

(四)优化发展环境,拓展交流合作范围。一要借助重庆尤其是渝北地处港口,对外开放度高,与外商联系广泛的优势,扩大对外宣传、对外交往,提高发展的外向度。二要优化服务环境,着力做好双方投资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促进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积极组团参加双方举办的重大经贸活动,密切往来,促进共同发展。三要双方共同探索推动两地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区建设、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医疗卫生、健康体育、精神文明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丰富合作内涵。四要加强科技成果交流,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协作,搭建两地干部之间联系、交流的平台,积极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专业人才等双向挂职。

(五)积极开展融入重庆的对接活动。一要积极开展与重庆高层及部门的互访活动,广泛动员和利用宣汉籍在渝人员,主动积极与其沟通协调,从而更多的了解重庆的产业动向,政策措施,谋求合作机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考察洽谈合作项目。二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种渝洽会,大力宣传我县的优势产业、天然气产业链、农产品加工等。加大对我县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产业政策等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知名企业认识宣汉,了解宣汉,并来我县考察洽谈项目。三要设立日常联络协调机构,负责相互之间的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民间组织和企业的互访交流,定期组织开展互访活动,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促进两地间交流逐步走上全方位、多领域、有实效的发展轨道。四要建立长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对两地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和经验做法,主动提供给对方研究借鉴。两地还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加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宣传,促进相互了解,为不断深化交流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系宣汉县政协委员  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县社科联副主席)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