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文化牌 建好后花园——关于达州融入重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2223
打好文化牌 建好后花园
——关于达州融入重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大竹县政协副主席 王少红
大竹县政协委员 王山君
达州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之核心成渝经济带,距重庆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四川省作出的“一极一轴一区块”规划中,达州被整体纳入“一区块”即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对接成渝,融入重庆,联动秦巴,有利于达州抓住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机遇,接轨成渝战略。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秦巴地区文化旅游中心”的区域定位,必将助推达州主动与重庆展开全面合作,进一步内引外联,共生、共享、共建、共赢,真正把达州这一巴人故里、红色老区打造成为成渝经济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为其增光添彩的,无疑当推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采文化之华,把达州打造成为重庆市的后花园,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文化认同,追根溯源,探寻达渝旅游文化共生点
达州地处巴山渠水,上古属巴地。得天独厚的巴渠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巴渠地域特色,又是巴蜀文化、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渠文化”是生活在州河、渠江流域的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演绎创造出来的区域文明的结晶。其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十分丰富的内容,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厚重壮观的红色文化、瑰丽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繁荣缤纷的自然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内涵。我们知道,文化寓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有形与无形之中。那么,追根溯源,在达渝两地深入构建文化认同,方能找准并充分发掘达州旅游文化品牌。因此,在绚丽多姿的巴渝地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共生共鸣之基点、能对达渝两地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三大文化品牌不容忽视。
一是巴渠民间文化。从古到今,达渝两地紧密的地缘亲缘,形成了姻亲相依、血脉相连、兄弟相存、联手互动、影响深刻的情缘关系。元九登高、巴山民歌、翻山铰子、烧火龙、耍狮子、吹打乐、川东古旧民居等为两地心灵共振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不必说,单说达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广泛流传的传奇人物传奇事件,就始终为“重庆码头”、“万县码头”所津津乐道。譬如,被拍成系列电视剧《哈(傻)儿师长》《哈(傻)儿军长》《哈(傻)儿司令》的范哈儿传奇及其袍哥江湖文化,为大竹清河古镇在重庆市井赢得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生于大竹双拱场的破山海明佛学大师,因其深厚的佛学、诗词、书法造诣,以及曾在重庆梁平县建造双桂堂而成为达渝两地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一代宗师,在达渝乃至西南传为佳话;传说中的大竹阴天子娘娘嫁与重庆丰都鬼城,使得大竹与丰都结成妙不可言的“鬼城亲家”。这些有着广泛民众基石和市场“卖点”的民间习俗、民间传奇,为发掘达渝旅游文化奠定了厚实的人文基础。
二是川东红色文化。川东红色文化与重庆红岩文化一脉相承。达州作为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川东红军游击队在这方热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史诗。小说《红岩》中革命英雄人物江姐的爱人彭咏梧曾领导包括大竹在内的“下川东”工委参加华蓥山联合大起义;双枪老太婆的原型竟源自大竹革命烈士“双枪王”陈尧楷。近年,以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地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红色旅游迅猛发展,它的兴起不仅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政治、文化工程,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经济工程。地处川、渝、陕交界金三角的川东地区具有丰富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已被纳入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重庆红色之旅已经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借此,达州与重庆等地联手,将川东和重庆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片区,必定使达州“红军文化”与重庆“红岩精神”交相辉映。
三是重庆知青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后期,数以十万计的重庆知青“上山下乡”,先后分多个批次来到达州各县、乡、村,农场、茶场、渔场安家落户,扎根农村。三十多年之后,无论是回到山城的知青“大部队”还是仍在达州的“留守者”已不再年轻,并由此产生深深的“知青”情节。忆往昔“峥嵘岁月”,已经葆有事业和家庭基础的重庆回城知青们欲结伴再“回家看看”的愿望必将催生“知青回乡寻访游”的热度兴起。因此,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重庆知青曾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加以适当整理,打造出诸如知青公社饭店、知青农场旅馆、知青纪念馆、知青林等,引导知青“回乡”观光、旅游、文娱甚至投资兴业,开辟达渝知青文化旅游专线和知青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无疑是拉动达州文化旅游经济的又一有效之举。
二、文化牵引,联动达渝,精心构建重庆市的后花园
文化乃旅游之魂,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平台。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二者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相得益彰。达州如何更好地融入重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确是亟需研究的实践性课题。作为达州来讲,关键是要围绕构建“重庆市后花园”这一目标,充分用好用活本地旅游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洼地效应。精心做好三篇文章:
其一,深度开发巴渠文化旅游业,须有“看头”。以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以统筹规划为龙头,着力开发、打造、包装、宣传、推介富有达州特色,为重庆游客认同并喜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譬如,开辟大巴山红色之旅——开发通川区张爱萍故居、达县石桥镇中国红色第一街、宣汉红军公园及王维舟故居、万源战史陈列馆、万源八台山……红色文化体味游;开辟大巴山自然风光之旅——依托达州七县市区旖旎的山水自然风光资源,开发川东大竹海、达县铁山、开江飞云温泉、渠县老龙洞、宣汉百里峡、万源花萼山、通川区莲花湖及仙女洞巴渠文化自然村……美丽达州观赏游;开辟巴渠人文深度体验之旅——开发大竹清河古镇、达县真佛山、开江金山寺、开江陶牌坊、渠县文庙、宣汉巴人文化遗址、万源战史陈列馆、通川区罗江古镇……文物古迹踏访游;开辟重庆知青回乡之旅——开发知青公社、知青大队、知青农场、知青林场、知青渔场、知青农民夜校、知青下乡宣传队、知青文工剧团……知青文化回味游;开辟达渝生态走廊现代农业观光之旅——开发现代农业示范片观赏及精品农家乐、大竹竹乡旅游文化节、大竹庙坝桃花节、万源茶文化节、万源年猪节、渠县黄花节、宣汉百里峡漂游节……休闲实践游。
其二,包装推广特色文化餐饮业,须有“嚼头”。规划并提升达州好吃街品质;精心铸造大竹鱼头、清河哈儿肘子、东柳醪糟汤圆、观音仁字豆干、大竹笋玉兰片,达县灯影牛肉,万源旧院黑鸡,开江豆笋,渠县咂酒、黄花等富有地域特色和良好美誉度的旅游文化餐饮产品,满足重庆游客到此游购的消费心理需求,并形成良性辐射效应。这其中,如何打造好“一个地域,一个店铺,一个包装,一个品牌”的旅游餐饮文化,尤需业内人士深入研究。
其三,长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须有“耍头”。首要的是抓好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手笔规划建设凤凰山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清河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园、大竹海竹博览园暨百岛湖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宣汉罗家坝巴人遗址旅游文化产业园、渠县汉阙暨城坝遗址旅游文化产业园、张爱萍将军故居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园、大竹苎麻博览旅游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其次,出台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引导各类投资主体特别是重庆客商主动参与开发达州文化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再次,包装宣传——编辑出版巴渠旅游文化风光画册,拍摄播映红色题材或有关达州传奇人物传奇故事的电影电视剧,编排反映达州历史文化的大型舞台精品剧目,聚集品牌效应,提升文化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