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构筑融入重庆经济圈的人才支撑——对加强开江县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0057

构筑融入重庆经济圈的人才支撑

——对加强开江县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开江县政协副主席   李开文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开江要融入重庆经济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抢占人才争夺高点,激发人才资源活力,提高人才效能,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新的跨越、全面开创建设美好开江的新局面提供人才保障。

一、开江县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9年底,开江县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79万人。人才人口密度(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5年的196/万人口上升至2009年的220/万人口,平均每万人口中人才增加了24人。2009年,全县公开招聘150名公办教师、40名医务工作者,公开招录大学生村官85名。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进20余名川大、重大等高校本科生与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签订聘用意向书,成功招聘31名技术管理人才到县内民营企业。

    (二)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数量由2005年的748人,上升到2009年的1047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比例由2005年的12.9%提高到200928.3%。企事业单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比例由2003年的12.9%提高到2005年的27.2%。到2009年底,我县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77人(其中,正高2人),中级高级技术职务2980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445人。

    (三)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参加各类知识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经营管理人员数量明显增加。2009年举办了科学发展观专题、新任科级领导干部等6个培训班,培训党政领导干部23000余人次。组织60余名规模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赴成都、山东、清华大学等地进行实地培训、考察。同时,县内培训劳动技能拔尖人才300余人、医疗卫生技术人才150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350余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800余人,农民转移培训22680余人次。

  (四)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科技拔尖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奖励办法》等人才政策初稿,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各级优秀人才,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的长效机制。在开江电视台、“开江在线”网等媒体上增设引才引智专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我县现有各类人才12790人。其中党政人才1733人,经营管理人才355人,专业技术人才7802人,技能型人才1064人,高层次人才377人,农村实用人才1459人,人才密度2.3%。人才队伍中,研究生毕业3人,大学本科毕业2047人,大学专科学历的8869人,中专及以下1864人。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及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仅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就达4500余人,占57%。而农村、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7%,这样的人才总量和人才比例,远不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二)人才争夺处于劣势,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由于受条件限制,我县不仅不能吸纳较多外部人才,而且难以遏制人才外流。一是地理位置优势不够凸显,处于偏僻小县;二是县域经济规模小,高精尖项目较少,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来,存在数高质低的问题。近几年来,本县每年考入大学的都有1300多人,但毕业回来就业的大学生每年只有300人左右,不足输送量的25%

(三)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一是人才市场运行中的社会保障机制、价格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尚未健全完善,人才流动中的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因素并未完全消除;二是我县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编制、名额十分有限,人才返乡就业岗位不足,部分人才返乡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少,有的只是在人事部门登记,但人员游离在外,无法进入市场,不能及时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四是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希望值高、要求高,与实际用人单位条件不相适应,形成反差。  

(四)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是人才激励的措施不到位。个别地方和单位对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人才资本的地位和作用未得到普遍重视,存在着重物轻人的现象;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本的差异性价值反映不够;对人才的自身需求、自我发展愿望关注的少,人才理想与集体共同事业没能很好契合。二是人才激励的系统性不够。对高精尖人才的激励措施多,对其他大多数人才的激励手段少,难以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对人才的奖励、奖金等直接激励措施多,对人才的创业空间、工作生活环境等间接激励措施少。三是人才激励总体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高精尖人才、实用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短缺,人才的总量相对不足;一些事业单位人才的效益未得到充分展现,企业单位人才的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人才流动,实现人才重组发挥人才市场作用,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可以使人才在流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一是柔性引进县外优秀人才。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等对人才流动的制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资源共享、互利合作的人才智力流动方式,以人才引进带动项目引进,以项目引进推动人才引进。鼓励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柔性流动方式来我县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项目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补进人才及智力。二是合理引导县内人才流动。实施人才“放飞”工程,激励科技人才走出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从事科技推广、信息咨询、中介科技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切实将科学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支持、鼓励机关人才到生产、经营、科技推广第一线,通过竞争、轮换、交流等方式,调整人才配置,实现人才重组。

(二)开展智力交流,发挥人才作用。开展智力交流,有利于拓宽人才服务领域、调剂人才余缺、传递人才信息、挖掘人才潜力,有利于打破人才分布不均衡局面,调动专业技术人才为县域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多种方法,向产业大户、专业业主、龙头企业派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既可以入股参办,也可以实行技术承包与利益挂钩,实行有偿服务。二是积极引导种养殖小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大户带小户的方式,在加强大户自身岗位训练的基础上,帮助小户学习管理知识和致富技术。三是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不断提高青年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四区”建设,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四是继续开展“三支一挂”计划、 “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工程,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三)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人才的成长,既取决于个人内在素质,也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环境宽松、人际关系融洽、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人才的创造潜力就会得以充分发挥。一是要加大招用人才的人事政策改革力度,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改善人才招用环境。如在招用教师、医生、科研、经济管理等专业技术性强的事业单位人才时,要以考专业知识为主,公务员知识和面试为辅,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让有真才实学的返乡大学毕业生从考试中脱颖而出,分配到专业性强的单位工作。二是对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实用人才等建立信息档案,建立健全考核、考评、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每年年检一次,通报一次,积极为人才提供创业机会,搭建平台。三是严格按照条件选拔市、县级拔尖人才,对选定的拔尖人才实行跟踪动态管理,凡在1-2年内不能发挥拔尖人才作用的,取消其拔尖人才资格。四是要加大经费投入,为长期战斗在科技、教育、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才解决好办公、住房、交通、培训、疗养、子女就业等问题,做到政治上爱护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生活上关心人才,人格上尊重人才,使其安下身,定下心,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

(四)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重奖有功之臣。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效能,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一是构建形式多样的物质激励。积极进行薪酬制度改革,推行承包兑现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和股份制,形成多元、配套、有效的薪酬激励体制,体现高才高薪和特才特薪。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把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实行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二是构建内容丰富的精神激励。综合运用社会环境激励、工作目标激励、职业荣誉感激励、信息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培养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对工作更加投入。继续开展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工作,增强优秀人才进行科技研发,推广科技成果的信心。三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