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加快融入重庆  推进追赶跨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0658

加快融入重庆  推进追赶跨越

政协达县委员会   潘传柏

  

达州市作为四川省唯一整体纳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市,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市总动员,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着力健全互动机制,在交通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城镇体系建设、服务业对接、政务环境优化等方面深化合作,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朝着经济文化“融入重庆”的目标奋进非常必要。

  一、融入重庆的基本条件和比较优势

  地理条件优越。以达州为地理中心的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等省(市)结合部是全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区,是国家东、中、西梯度开发的重要承接带,是南下华南、北上中原、西到西北、东至华东的必经之地。达州位居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四个特大城市辐射圈的交汇地带,历为该区域的物资集散中心,加之周边200公里半径内没有特大城市,达州已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良好条件。

人力资源丰富。达州位于秦巴地区(包括达州、广安、南充、巴中、汉中、安康、十堰、万州、涪陵9个市(区))中部,该区域幅员面积达12.86万平方公里,人口3471万。达州市2008年末的总人口为655.97万人,位居四川省第3位、秦巴地区第2位。农村劳动力总量286万万人,向省外转移劳动力157万人;全市已建立人力资源市场8个,公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9所,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66家。平均每年参加在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超过15万人。

交通优势明显。达州是四川的东大门、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全省12个次枢纽城市之一,已初步构建陆、水、空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铁路方面,达成铁路扩能、襄渝铁路二线竣工通车,达巴铁路和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快建设。公路方面,国道210318线纵贯全境,达渝、达成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达陕、达万、达巴高速公路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南大梁高速公路将在达州境内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网。航空方面,达州河市机场已开通北京、广州、深圳和成都航线,即将开通上海、武汉、西安、昆明等航线。水运方面,初步形成与长江、嘉陵江航运相连的渠江内河航运。目前,达州年客货流量居西南地区第3位,货运量居第5位,达州火车站正成为西南地区第四大火车站。达州已成为较大区域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和辐射中心。

产业支撑强劲。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冶金、能源、化工、轻纺、建材、机械、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49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90家,达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石油、中石化将达州作为天然气开发的主战场,占地30平方公里的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已初具规模,齐鲁石化、香港玖源、安徽海螺、贵州瓮福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已先后落户建设投产。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沃尔玛、肯德基、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重庆新世纪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达州,占地12平方公里的秦巴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物流港等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市餐饮企业数已突破1万个,接待市内外游客737万人(次),常年劳务输转17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40万人以上。达州正逐步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城市拓展迅猛。近年来,达州坚持“组团开发、滚动推进、构建框架”的思路,加快“一城五片”(一城:指达州市中心城区,五片指老城区、西城新区、南城区、河市配套发展区、化工产业区)建设,顺利完成了市级行政中心西迁,竣工和在建城区跨州河大桥9座,延伸城市主干道100余公里,全长36公里的环城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大城市主骨架初步形成。建市10年来,达州中心城区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60万人、增长了1倍、每年净增3万人,建成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增加到42平方公里、增长了2倍多、每年净增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18%增加到32.3%,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提前5年实现了城市中期规划目标。

  二、融入重庆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要将宏伟蓝图转化为操作细则,就必须按照规划提出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达州市融入重庆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优化承接环境,夯实承接平台,打牢承接支撑,更加注重合作承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更加注重错位发展、有序承接、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分工合作、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建议目标是:举全市之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亿元产业企业,10亿元产业企业,百亿元产业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努力建成带动秦巴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力争再翻一番,把达州建成产业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与重庆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我们要坚持突出规划引领,居高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精心编制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是建设西南的天然气产业基地。根据天然气、硫磺产业基地目标定位,强力推进达州化工园区建设,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化工企业集聚发展。依托中石化产业基础,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承接配套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发展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全力打造化工产业集聚区和承接重庆化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是建设西南的轻纺产业基地。加强对轻工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推进苎麻产业工程建设,引导纺织服装、羽绒家纺、装饰建材、印刷包装、农副产业加工等轻工业集群化发展。依托达州智鹏嘛纺厂、金桥麻业公司等工厂资源优势,承接发展中高档纺织品、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形成以终端消费品为主,融棉纺、化纺、印染、面料、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建设苎麻纺织服装工业城,推动苎麻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创新,着力形成中国苎麻纺织精品生产基地。

   三是做大做强装备和机械制造业。推动骨干企业对接重庆优质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承接发展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公司,建设关键零部件专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长安汽车、重庆摩托车及零部件、整装新型山地车、输送机械、数控机床、环保设备等机械制造产业,承接发展仪器仪表、通讯导航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核心部件产业。

   四是打造建筑建材产业基地。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承接发展高端建筑产业,支持建筑企业向集团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繁荣房地产市场,建立完善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合理的收益分配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优质石材、粉煤灰等资源,大力发展水泥产业。依托石化优势和非金属矿资源,大力发展高性能化工材料、玻璃材料、光伏材料、超细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逐步建成以化工材料为主体,其他新型材料为补充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是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进中心城区、西外、南外片区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南外物质集散地、东岳魏兴物流园的发展档次,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化工园区物流基地建设,南外三里坪、北外胡家坝、西外塔沱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南外“时代天成”小商品批发市场档次,完善区域市场体系以及运输场站节点,承接发展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联结秦巴9区的物流圈、辐射川陕鄂渝城乡市场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六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农业特色板块。加强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和达州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整合打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快中国达州食品工业城建设,形成面向秦巴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七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加快真佛山旅游经济区建设,推动达州文化旅游融入全国、全省的知名旅游网络,建设面向川陕鄂渝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巴山文艺,以巴人文化渊源为纽带,培育精品剧目演出市场和民间通俗演出市场,加快发展以川戏为重点的演艺娱乐业。发掘丰富的历史、人文、典籍资源,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表演艺术、手工艺品、信息软件、影视动漫、包装印刷、广播电视、出版传媒等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承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培育壮大文化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与重庆相融合的文化市场体系。

  三、融入重庆的保障措施

  第一,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突破生产要素行政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等制约,建立行政首长定期协商制度,助推达州重庆一体化新格局。优化投资环境是融入重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努力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专门成立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分设规划指导,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达州市产业推进委员会,建立完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进机制。认真研究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国际国内大企业的投资动向,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新政策(不能再将2003年时的招商引资政策硬端出来),使我市成为商务成本“洼地”,始终用最优惠的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建立承接产业改造升级专项基金,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社区)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建立环保服务“绿色通道”,主动为承接项目提供环保技术、政策咨询和及时服务,加快承接项目环评审批速度,缩短办理时限,积极帮助转移企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加强人力资源流动平台建设,建设管用高效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和劳动力支持。

   第二,建好承接平台,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化工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我们将坚持产业转移向园区集中,企业发展向集群配套,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优中选优、合理布局、着眼示范”的要求,加强与重庆、成都、西安、十堰、万州等周边城市的联动,规划建设好产业承接集中区。以中石化达州项目建设和翁福集团精细化工项目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化工园区开发建设,不负“气都”盛誉。二是大力推进现有系列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对全市现有的开发园区进行“二次规划”,突出扩容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全面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共用型、关键性设施建设。三是创新开发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探索跨省跨市合作共建园区新模式,通过采取“园中园”、“飞地”等各种有效途径,实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委托招商、技术入股等形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全面制定合作共建园区优惠政策,在GDP统计、税收分成、环境容量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第三,完善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化西部“气都”。坚持向东融合、向西开放。积极构建和完善对外交通快速通道,加快达陕高速、达万高速、达巴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环保服务,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公共环保基础设施。推进达州与重庆城市圈、广安南充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功能,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营造好最佳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掀起新一轮城市大建设热潮,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配套功能。

   第四,强化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达州拥有一大批素质较高的产业发展人才,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我们还要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瞄准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力争在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农业、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化工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推动我市具备一定基础的高新企业做大做强,力促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培植锻造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与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发展,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创建院士工作站,进一步加强汽车零部件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承接纺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鼓励实行“候鸟式”用人方式,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驻、但求常来”的柔性用人机制。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