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主动融入重庆 促进达州发展”政协论坛>>正文

对达县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0952

对达县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思考

中共达县县委副书记  张玉华

 

  随着国家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所设立的第三个副省级开发区——两江新区在重庆的落地生根,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融入环渝腹地区块的重大决策,促进达县在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上深度融入重庆,实现借力发展、跨越突破,既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达县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

  一、融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辐射带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庆位于中国西南,是上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开放试验区,拥有产业门类较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完善的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金融服务网络。近年来,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提速,正朝着建成中国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大步迈进,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7亿元。这一充满活力、容量庞大的经济航母必然会对周边城市群落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县与重庆紧邻,处于环渝腹地经济区块核心地带,又是串联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几个大城市的中心节点,只要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必然能优先接受重庆经济的辐射带动,有效地承接重庆产业的梯度转移。

  (二)借力腾飞是达县经济发展的现实决择。达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经济基础薄弱,远离四川省经济政治中心,在历次的省级经济规划中,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经济社会发展与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攀枝花等川西、川南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达县经济要取得突破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整体纳入重点打造的环渝腹地经济区块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重庆视作经济“省会”,加快与重庆产业对接,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广泛开展与重庆江北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交流,搭乘重庆这一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迅速从落后发展局面中破茧而出,崛起为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县。

  二、融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优势和不足

  清醒看到达县在融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才能进一步统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融入重庆经济圈加快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有针对性强化工作举措,加快与重庆方面合作交流进程。

  (一)主要优势:一是渊源联系紧密。达县与重庆同处四川盆地东部,历史上两地都属古巴国范围,巴人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巴人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两地的语言文化、饮食习惯、乡风民俗基本相同,文化上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交流联系一直十分紧密。二是区位优势明显。达县与达州市同城而居,位于成渝经济带腹地,紧邻重庆市梁平县、万州区等区县,距离重庆市区180公里。境内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达渝高速、达陕高速、210国道、202国道贯通而过;州河、巴河两大黄金水道四季畅通,直连长江;空中航线直通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是四川省“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与重庆合作往来方便快捷。三是发展优势突出。初步形成天然气化工、煤炭冶金、建筑建材、丝麻纺织、绿色农产品等支柱产业。香港玖源、齐鲁石化、贵州瓮福、汇鑫能源、达钢捣固焦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顺利入驻市化工产业区并陆续投产。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城市中位居前列,相关产业与重庆依存度高,对接容易,发展优势相对突出。四是物产资源丰富。是“中国苎麻之都”,安仁甜柚、米城贡米等特产享誉全国。境内矿产、农副产品、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原煤储量2.1亿吨、天然气储量270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6万千瓦。年产苎麻3.6万吨、粮食63万吨、肉类13万吨,县内有中国红色第一街石桥列宁主义街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真佛山。对接重庆产业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保障。

  (二)存在不足:一是行政壁垒阻碍。尽管四川、重庆都有合作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愿望和要求,并就合作原则和一些大的合作事项形成了协议,但必竟两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有各自的利益诉求,特别在是投资准入条件、地方产业保护、资源合理配置、双方利益分配、行政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二是科研人才缺乏。由于达县条件较发达地区仍有不小差距,本地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外地人才引进不力,不少行业出现人才断层。各企业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适应市场竞争能力亟待提高。三是要素制约严重。1、项目准入条件高。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属于达县重点优势产业的能源化工产业条件高、准入难,环评、安评等各种准入评估多,取得项目核准、备案十分不易。2、项目用地困难。达县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资源稀缺,加之国家拉紧土地闸门,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发展用地计划减少,审批程序繁杂。3、建设资金难筹。金融企业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贷款审查严、要求高,金融担保业滞后,众多中小企业贷款发展非常困难。4、资源使用成本高。达州市是国家“川气东输”项目的起点,天然气资源主要供给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本市化工产业区工业用气指标反而受到限制,用气成本居高不下。四是客观条件受限。达县地处西南内陆地区,境内地貌主要属川东平行岭谷区,自然条件较差,灾害较多。区域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仍不完整,加快发展所需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达县的发展软环境亟待优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急需提高。

  对上述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主动挖掘,尽快将其转化为融入重庆经济圈加快发展的具体成果,决不能盲目乐观,坐等其成,否则,在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这些优势会很快丧失殆尽,发展机遇也会一去不返。对存在的不足,必须积极想办法、添措施,尽快予以弥补。要切实创优发展环境,着力破除各项要素制约,真正使达县成为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的洼地,吸引重庆客商投资创业的乐土。

  三、融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发展思路

  达县融入重庆经济圈,必须在产业承接、互惠合作、布局规划和打造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厘清思路,找准定位,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发展提速。

  (一)把握机遇,主动融入促发展。立足达县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省上打造“一极一轴一区块”的重大机遇,主动在产业和政策上与重庆互联互动,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学习借鉴重庆先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融入重庆经济的过程中加快自身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二)互惠互利,合作双赢求发展。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错位发展、甘当配角”的原则和定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行业(商会)为纽带的多层面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经济、技术、贸易、金融和投资等领域深度合作,有效配置两地市场资源,共同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和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

  (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谋发展。围绕市场需求加快结构调整,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结合重庆产业结构特点和我县的产业基础条件,适当超前制定我县“十二五”规划和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汽摩配件、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借助重庆品牌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开明开放,营造环境助发展。坚持开明开放、借力发展理念,大力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开发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外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开展多形式、广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投资融资、政务服务、税收减免、生态保护等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力营造良好合作发展的软硬环境。

  四、融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对策措施

  (一)更新思想理念,努力抢占融入先机。目前,川渝两地各城市都充分利用其优势,积极探索融入重庆经济圈的措施和途径。达县要在此轮发展中抢得先机、拔得头筹,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安于现状的狭隘思想;必须正确树立开明开放、合作发展、借力发展的理念,坚决破除自我封闭、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保守思想。进一步明晰用资源换市场、牺牲当前看长远、甘当配角做配套的发展思路,及时出台融入重庆经济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努力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更加深入务实的作风,更加具体可行的举措,更加优惠可靠的条件抢先融入重庆经济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经济上融入重庆,必须有完善的硬件支撑和良好的发展软环境。要积极协助搞好达巴、达万铁路,达巴、达陕高速公路建设和机场迁建工程,加快县乡、村社道路建设及车站、码头改扩建,建成通江达海、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县文体中心、野茅溪大桥、三里坪人文生态社区、翠屏山综合开发等重点城市工程建设,着力搞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精心打造城市建筑小品,提高城市品味,拓展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对外吸引力和美誉度。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区铁路专线、七河路、南北干道、南化大道为主体的园区路网建设,推进供电、供水、供气、工业垃圾填埋区为重点的公用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厂房建设,确保入驻项目配套完善。继续推行机关效能建设,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切实开辟项目服务绿色通道,着力破解项目用地、资金及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难题,为重庆入驻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三)建设特色园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紧紧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重庆产业转移。依托现有产业园区,高起点创建“达渝经济走廊”,规划汽摩配件、机械装备、电子产品、食品加工、能源化工配套、物资集散等六大板块,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吸引重庆投资者以及相关产业落户。搭建承接重庆机械装备制造和配件产业转移平台,积极引进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加强与长寿化工产业园区和万州盐气化工产业对接,借助已有化工产品,重点谋划一批下游配套产业项目,相互就近转化中间产品,形成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无机化工相结合的化工产业合作集群。积极对接重庆1000万台笔记本电脑产业,谋划引入一批家电设备制造和电子产品配套等高新科技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立足服务重庆市民需求,加快建设优质粮油、果业、畜牧业、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重庆食品加工企业,重点在低盐榨菜、米城贡米、畜禽产品、薯类、水果等加工方面做好文章,建成重庆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四)依托重庆大市场,着力打造商贸物流中心。依托重庆商贸物流网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秦巴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对接重庆汽摩专业市场和朝天门批发市场,精心打造立石子路摩配市场一条街和时代天成小商品批发市场。着力引进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万客隆等大型综合商场落户,建设一批集零售、餐饮、酒店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中心。加快物资集散中心建设,开工建设产业区铁路专线和南外火车站货站,方便物流直接进出万州港和重庆港口,提高通江达海效率。积极引进重庆企业在天然气化工产业区建设大型物流园,在杨柳工业园区建立汽车综合交易市场,拓展物流服务领域。吸引重庆客商和资金,积极发展投资理财、金融担保、法律咨询、网络信息服务、商标代理、公关策划、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性强的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五)整合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休闲胜地。充分依托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人文旅游三大品牌,致力打造精品旅游区,努力建成重庆的休闲度假“后花园”。高标准打造真佛山、一佛寺、铁山、石桥古镇、仙女山等旅游景区,加快完善景区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基础设施,深度开发各类工艺品和旅游商品。与重庆及周边的其他区县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包装推出重庆歌乐山—广安邓小平故居—达县石桥列宁街—神剑园等红色旅游线路环线旅游和重庆统景温泉—大竹竹海—真佛山、玉佛寺等休闲朝圣旅游线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打造特色“农家乐”,推出小型农场,真正体现乡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六)创新工作机制,全方位促进互动交流。创新政府层面交流互动机制,积极拓展与重庆江北区的合作领域,细化合作措施,特别要紧紧抓住两江新区核心产业区块位于江北区的这一发展机遇,探索建立两地产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互访交流制度,充分发挥驻渝对外联络办事处的作用,及时解决产业对接与合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畅通民间交流渠道,积极鼓励、支持达县民间团体、商会、行业协会与重庆的相关单位友好对接,精心组织化工产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专项招商引资活动,为两地企业搭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着力引进重庆都市圈民间资本和产业。加强与重庆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合作,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科研和人才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或企业管理交流会,促进两地高端人才有序流动。与重庆组织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接,委托培训达县急需的各类人才,选派达县优秀干部到渝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历炼成长。积极引进和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携技术、资金、自主知识产权等到达县投资兴业、创业发展。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