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社情民意>>正文

农村人口转移要有新思路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08年06月26日 文章点击数:17718

 

农村人口转移要有新思路

 

市政协委员王永辉反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如今的40%提升至55%,这意味着将有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里来。在国家对土地供给趋紧的大环境下,城市建设用地从何而来?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农村人口以户为单位进行转移”,进而有效地实现农村和城市之间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供给。

一、现象:农民游走城乡间

以达县木子乡的一个农民为例,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浙江打工,一年能净挣10000多元,儿媳在浙江海宁一家服装厂上班,一年能挣20000元左右。按照子女们现在的收入,他们一家在达城租房住,坚持经常回老家“看看”,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自己土地的继续占有权。事实上,农民由于受生活前景预期因素影响,在就业、户籍、社保以及土地等政策尚不明晰之前,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手中的土地。其根源是“进城动力不足”。现行对进城农民的制度安排,表现以从城市利益出发,采取限制性措施多,为农民服务性措施少。同时,在就业指导培训、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权、廉租房的供给、企业和社区社会文化接纳等方面,进城农民及附属人群的合法权益同样得不到保障。

二、问题:土地资源被浪费

不彻底也并不成功的农业人口转移,已经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耕作能力有限、效率低下,土地资源严重浪费。调查数据显示,我市耕地撂荒率已经达到5%。有学者提出,目前中国农村的建设用地是17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城市小区可容纳2-3万人计算,这些农村建设用地至少可以容纳30多亿人。如果将这个换算方法用在达州,仅在撂荒的土地兴建城市,就可以容纳至少上千万人,这相当于目前达州的总人口数量还多。另一方面,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大量农舍空置。假设全国有1亿农舍空置,每座农舍平均价值3万元,总价值也在3万亿;再假设每座农舍占地平均0.5亩,土地总面积也在5000万亩。据粗略估计,全国有5000万户城市居民对于单价3万元以上的农舍有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如果政策允许,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类农舍会产生一个合适的市场价值。如此庞大的“土地资源”被“政策”浪费。

三、瓶颈:城乡发展难统筹

在农村土地大量闲置的同时,城市发展用地却捉襟见肘。调查显示,截止到20061031日,中国耕地面积仅为18.27亿亩。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十几年里,中国城市建设可用土地仅为0.27亿亩。就达州而言,“十一五”期末,主城建成区面积将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上升,将吸纳农村人口数十万人,城市人口将翻番,其城市建设面积也将翻番。如果城市建设没有足量的土地供给,城市化将是纸上谈兵。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加强农业人口的真正转移,才能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

四、建议:有效转移破难题

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式是:更新农村人口转移思路,增强农村人口转移对于城市建设土地需求不断增长的互补性。

1、在转移过程中,鼓励和推进“农村人口以户为单位进行转移”,给予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合理补偿,收回农民在农村的耕地,避免土地大量土地荒废和闲置。

2、允许农村住宅自由买卖,也可实行农民农村住宅政府按照市场价格收购,作为城市土地占补储备,然后政府补贴农民进城购房。避免因为农民农村住宅闲置而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减少进城农民购房压力。

3、实行耕地补偿和生态补偿两条腿走路。按照国土资源部占一补一的规定,可以用城区的地,与乡镇的占补储备土地置换。也就是说,城市多占了一亩耕地,那么城市就有义务给乡镇补偿一定的钱,让他们“制造”或“让出”一亩耕地或储备土地。这样,总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

4、在对被占地乡镇进行补偿的同时,政府还应该对被占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和保障问题负责。要制定出优惠政策,保障进城农民从子女教育、廉租房的供给、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和社区文化等方面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进城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工作技能,保障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失去土地而降低。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