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社情民意>>正文

应切实关注并大力解决花萼乡村民生产生活困难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06月17日 文章点击数:1877

 

应切实关注并大力解决花萼乡村民生产生活困难

                                  

市政协社法群委反映:

位于万源境内的花萼山,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花萼、白沙、八台、茶垭、官渡、梨树、皮窝、庙坡、大竹、白果、曹家共11个乡(镇),有10262户村民,总人口41280人,其中,常年受到野生动物损害的有44个村、211个社、7899户村民,计31070人。自设立自然保护区后,村民严格遵守上级“五不准”规定(即:不准砍伐森林和竹子、不准打猎、不准采药、不准放牧牛羊、不准大规模搞养殖业),自然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各类植物长得枝繁叶茂,动物种类和数量发展得很快,有野猪、树围子、野鸡、竹鸡、土画鹛等。但村民的生活来源却受到限制,贫困现象日渐突出。

据对花萼乡实地调查了解,2010年,该乡生产总值7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9元,由原来位于万源市中上水平降至中下水平,其中,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农民占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村民严格遵守上级“五不准”规定,不能大面积种植粮食,断了生活来源,现仅靠国家粮食直补款、养殖少量生猪、外出打工挣点钱为生。如花萼乡二村村民覃友明一家,设立保护区前,他家每年累计全年各项收入1万多元,现在全年各项累计收入只有6000多元,较过去减少了40%。二是野生动物毁坏庄稼十分严重。村民种的少量庄稼,被野生动物毁坏,尤其是野猪毁坏庄稼最为严重。据统计,仅花萼乡受到野猪损毁面积就达970余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40%,每年粮食减产727800公斤,直接经济损失87万余元,现实困难一直在困扰着村民。

由于花萼自然保护区距万源城区35公里,交通较为便捷,加之有秀丽的自然风貌、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和传奇的历史典故,极具有旅游开发潜力。仅今年“五.一”节期间,每天游客就达500600人。花萼乡党委、政府已提出打造“五种不同特色的花萼”的目标,即“秀丽花萼、红色花萼、神奇花萼、富庶花萼、和谐花萼”。但受自身能力有限影响,切盼优惠政策、外商投资、媒体宣传。为此建议:

1、把保护区纳入达州旅游开发进行整体布局。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打造,充分利用好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将其建成我市的重点旅游景区,吸引省内外更多游客,使之在改变当地产业结构,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困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尽快设立并落实生态补偿资金。万源市规定每亩5元的生态补偿金,目前还未到村民手上。建议市上也应设立生态补偿金。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生态补偿金,并尽快落实到位。

3、迁移村民,从根本解决他们生产生活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应将村民从山上搬迁到乡场镇居住。至于搬迁资金,建议以由市里补一点、万源筹一点、银行贷一点、土地优惠一点、自己出一点等办法解决。对于村民下山后的生活出路问题,在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款、生态补偿款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借鉴四川九寨沟风景区的发展经营模式,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对于无力或暂无条件搞旅游创收的村民,政府要从社保、低保方面着力考虑,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