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全体会议 >>达州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正文

关于建立达州市“巴渠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07月30日 文章点击数:11682

 

关于建立达州市“巴渠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议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发言人:范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提高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四川、重庆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我市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打造秦巴地区旅游文化中心的奋斗目标。

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周边地区比较而言,达州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已有良好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达州地处中国西南、秦巴腹地,是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成都、西安、武汉、重庆四大名城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通过近年的不懈努力,达州正成为全国东西对接、南北对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之一,为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达州历史悠久,有近2000年的建制历史、5000多年的文化记载,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有许多高品位的文化资源如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城坝遗址、渠县汉阙、开江陶牌坊等,在国内、省内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达州红色文化资源厚重,这里留下了“中国红色第一街”的达县石桥列宁街和“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中国红色第一联”石刻等众多的革命遗址、旧址,孕育了王维舟、李家俊、张爱萍、陈伯均、魏传统、向守志等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

为了切实有效地发展文化产业,现就建立达州市“巴渠文化产业园区”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标准确立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目标及思路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紧紧围绕弘扬三大文化,建设四个中心,打造五大品牌,壮大七类产业的目标展开工作即:大力弘扬巴渠历史文化、川陕红军文化、川东民间文化;努力把达州建成秦巴地区的演艺中心、创意产业及网络文化中心、图书音像制品销售中心、印刷物资集散中心;打造以“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以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中国汉阙之乡”为代表的巴渠历史文化品牌,以“巴山作家群”和精品剧目《梦里巴人》为代表的文艺创作展演品牌,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达州博物馆、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为代表的川陕红军文化旅游品牌,以渠县三汇彩亭会、宣汉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牌;壮大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电影放映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艺展演业七大门类文化产业。

二、建立各县(市、区)“巴渠文化产业园体验区”

达州所辖的7个县(市、区)各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各有千秋。在建立“巴渠文化产业园区”的同时,各县(市、区)建立一个“文化产业园体验区”

通川区—民俗文化体验区。中国元九登高节具有千年传承历史,已成为达州市市节、四川省十大名节之一,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通川区建立“巴渠民俗文化体验区”。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将开国上张爱萍故居、著名思想家唐甄故居、川北平民诗人李冰如故居等文化品牌植入体验区。

达县——孝善文化体验区。真佛山及风景区盛名已久、文化独特,尤其“以孝成佛”,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形成中颇具独特性,达县可创设“中国孝善文化节”,以此为基础创建“孝善文化体验区”,将中国红色第一街--石桥列宁街、中国达州有诗歌之乡等达县最具有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文化品牌植入其中。

万源市——茗茶文化体验区。万源可深度打造“中国·大巴山茗茶文化艺术节”,以此为基础,创建“茗茶文化体验区”,纳入固军坝起义旧址及李家俊故居、万源保卫战遗址及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红色文化品牌。

宣汉县——巴人文化体验区。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是研究巴人文化重要的历史依据,因此,宣汉可深度打造“中国·巴人文化艺术节”,以此为基础,创建“巴人文化体验区”,纳入王维舟纪念馆和红军公园、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中国·民歌之乡(马渡乡)、百里峡漂流等文化品牌。。

开江县——温泉文化体验区。开江境内的飞云温泉以水质优、流量大、含硫高等特点而产生了很大价值,因此,开江可打造“中国·西部温泉文化节”,以此为基础,创建“温泉文化体验区”,纳入革命历史人物、千年古刹金山寺、中华一绝陶牌坊等文化品牌。

大竹县——绿竹文化体验区。大竹应借竹发挥,全力打造竹乡文化,创建“中国·竹乡文化艺术节”,以此为基础,建立“绿竹文化体验区” ,纳入清河古镇(哨楼湾)等文化品牌。

渠县——人文化体验区。渠县可深度打造“中国人文化艺术节”,以此为基础,创建“人文化体验区”(人谷已初具规模),纳入汉阙、文庙、彩亭、竹编、三国文化(三国大将王平故里和乐乡)等重要文化品牌。

三、强化组织领导,深化体制改革

参考重庆、遂宁等地的做法,成立“达州市巴渠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导领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和落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土地使用、道路交通、水电气设施、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党政不分、政企、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局面。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要从“办文化”变为“管文化”,主要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调控,并为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法律保障;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实行公司化改造,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整合行政和执法资源,积极探索整合城市文化部门和市场监管队伍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四、重视人才培养,壮大龙头企业

努力营造一个“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利用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资源优势,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能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充分发挥达州广电集团、达州日报报业集团两家媒体的资本平台优势,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最终形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

五、强化招商引资,拓宽投资渠道

加大文化产业的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主动参与全国、全省的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市上领导外出招商必带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对上争取国家支持项目。

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参与,积极探索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等为资本来源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来源的多元化,鼓励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如开发分期付款等信贷品种,扩大对文化消费品的消费信贷。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