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07月30日 文章点击数:6853
关于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
政协大竹县委员会
近些年来,基于对文化之精神品格与商品属性“双重属性”的思考和认识,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把握,逐步形成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文化发展思路与共识。文化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文化事业,主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二是文化产业,主要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最显著特点的就在于创新。兴事业,促产业,就是要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突破文化发展尤其是基层文化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激活文化生产力。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要持续下移
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尤其在县及其以下的乡镇、村和社区。当前,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建立具有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好“文化民生”工程,须突破五个关键环节:一是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网“张”起来。加快县级文化场馆硬件设施建设,像实施大竹县城护城河改造、国道外迁等“一号工程”那样,统筹推进县级文体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整合学校、村组织活动阵地等资源,吸引社会参与文化共建共享,加快建成延伸到乡镇、村、社区的文化活动阵地,力争每个村、社区都设置有文化活动室。完善与国家、省、市相衔接的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城乡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二是让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起来。今年,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然而,由于乡镇没有专事文化发展的机构和足以担当文化工作的专兼职力量,乡镇综合文化站刚建成就普遍成了有“名”无“实”、有“骨”无“肉”、被挤占被挪用的文化“空壳”。这与文化建设和发展应有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可将乡镇广播电视站归并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明确其为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独立的事业单位机构,通过改革分流、社会公招等渠道,配备2-3名熟悉业务的文化专干,以真正实现“建得好,运转好,社会效益好”的目标。同时,加大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指导和辅导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城乡联动。三是让农家书屋的人气“旺”起来。到2010年底,大竹县农家书屋已达251家,覆盖到全县大部分农村。而今,急迫的是加强以县级图书馆专业人员为指导、乡镇文化专干为责任主体、村干部为兼职管理员的队伍建设,发挥其应有的“惠”农作用。对村级兼职管理员,县乡财政可按月给予50-100元定额补助或奖励,以避免农家书屋珍贵的实用科技图书“束之高阁”,甚至损毁。四是让农民主动参与“乐”起来。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农民歌咏会、农村趣味文体活动、民间文艺汇演以及旅游文化节、桃花节、李花节等,让农民和农村文化艺术得到展示和交流,把广大农民吸引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五是让文化下乡活动“多”起来。总结推广大竹县已持续开展四年的“百场文化下乡”经验,建立完善送文化下乡的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加大文化部门和财政的追踪监管力度,实实在在地把先进文化的种子植入新农村的沃土。
二、做大做强基层文化产业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文化产业是具有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引擎的战略性新经济形态,对于改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拉动就业都有明显的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却凸显“逆势上扬、加速发展”的“口红效应”,这是由于文化具有抚慰心灵、调节情绪的功能。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越需要文化的慰藉。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经济危机,但文化产业却高速发展;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也出现了文化产业的兴盛,“韩流”席卷亚洲让人印象深刻。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生更多的新型业态,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化供给能力更加增强的大好形势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审时度势,有所作为?
一抓繁荣,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县域内要重点发展印刷、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影视放映、网络、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装潢、文化旅游、文化餐饮等文化产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群众自办文化,扶持民营小剧团、民营电影院、民营文博艺术馆等文化企业发展。大力提升GDP中的文化含量,力争培育形成年经营收入超5亿元的县域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以上。其一,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着眼长远,大手笔规划建设诸如大竹海竹博览园暨百岛湖生态文化产业园、清河古镇文化产业园、大竹苎麻博览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第二,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重组、增量扩股,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或集团,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第三,深度挖掘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围绕构建“重庆市后花园”这一目标,充分用好用活本地旅游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洼地效应。深度打造名山、名人、名节、名街镇、名餐饮,进一步开发五峰山大竹海、百岛湖温泉、清河历史文化名镇等旅游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元九登高节、舞龙戏狮等民间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大竹竹唢呐、东柳醪糟传统技艺这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并为其传承和保护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第四,结合新城新村风貌打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于文化注入与文化包装,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竹县强化县域“竹风麻韵”、县城“竹经麻纬”的文化植入理念,为城镇品位和文化产业上档升级提供了范例。
二抓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创新“堵(监管打击)”与“疏(法制教育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文化市场“1(等级设定)+5(有奖举报、社会监督、联合执法、媒体公示、法制教育)”管理模式。对网吧、娱乐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对电子游戏、音像书刊市场开展专项治理,对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超时营业、黑网吧等违规违法行为顶格查处。开展未成年人绿色上网“春风行动”,加强网吧行业自律,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子阅览室,提供绿色上网空间。
三、文化发展要成为“软实力”而不能当作“软任务”
盛世弘文。纵观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及其后所谓的康乾盛世,无不注重以文化人、推崇中华儒道国学。而今,党和国家致力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构筑体现综合国力的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最好的机遇期。为此,一要培育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品牌。地域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力量。依据地理人文因子提炼并倡导“奋发向上、苦干实干,创先争优、不胜不休”等地域文化精神和城市精神,是构筑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必然核心要素。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镇一特色”的原则,加强群众文化品牌的研究和培育,必将与地域文化精神相得益彰。二要优化基层文化管理体制。党委、政府要树立基层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切实抓好基层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把文化事业纳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县、乡镇、宣传文化及相关部门的领导班子任期责任制的考核体系,确保文化建设在工作上有位置,内容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标,措施上有保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对年度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统筹安排,形成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三要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文化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全面实施人才战略。通过上派、挂职锻炼、短期轮训、建立人才示范岗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提拔重用那些倾心于文化发展的有功人员,让文化从业者有干头、有盼头,消除“被弱势”“被忽视”的消极影响。四是公共财政要积极作为。文化发展,“给点阳光就灿烂”。公共财政的作为是文化建设最有力最有效的保障之一。这既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也需要财政对文化保障的范围、方式、机制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创新。比如,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项目、财政补助机制;设立政府文艺奖;从“养人”转变到“养事业”等等,以促使公共财力发挥更大效益。鉴于此,政府投入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应略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年度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应力争提高到1%以上。
各位委员,同志们:文化是我们强大和自信的源泉,是潜力也是希望;文化的神圣和光荣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当前,各级党政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文化被赋予了很多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全社会共同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抓住难得的机遇期,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自强,基层文化建设也一定能够顺利地驶入快车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