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市水患治理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07月30日 文章点击数:5733
关于对我市水患治理的建议
政协渠县委员会
近十年,我市几乎年年水灾, 2004年百年不遇,2007年数百年不遇,2010年有文字记载以来超级大洪水。仅2010年的“7.18”洪灾全市就400余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水患成了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老百姓深受水患之害,苦不堪言,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变水患为水利?这是全市人民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水灾产生原因
(一)达州市的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位于长江上游。长期以来绿色植被遭破坏,地表涵水功能差,所有的雨水都由高处向低处直冲而下,洪水直泻还带来水土流失。洪水冲走了地表的有机土壤,使之成为不毛不育之地。据专家估计,10万亩森林的蓄水作用相当于一座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因此,一般讲来,绿色植被破坏是水患的罪魁祸首。
(二)城乡沟河湖泊系统损坏,水库、河坝等水利工程质量不高,规划、布局不太合理。水土流失后,带到河里的泥以及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带来的垃圾淤塞河道,使河流泻洪功能降低。病险水库数量增大。致使水库调水功能差,城市被柏油和水泥路面占完,无涵水地面及泻水通道。致使城市一淹变汪洋。
(三)现代经济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二氧化碳增多,大气环境受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亚热带气候,带来大规模持续降雨。
(四)沿河违规建筑房屋,阻塞河道,致使大雨到来时不能顺利泄洪。
二、治理水灾的策略建议
(一)搞好植被建设
现达州森林覆盖率为33.8%。水土流失面积达2483.23平方公里,占总幅员面积的60%。而且水土流失面积还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走林水结合、综合治理之路是防洪减灾的必然选择。
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天然林资源。坚决禁止毁林开荒,坚持推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政策。集中恢复有重大防护能力的森林植被,有效调节河川径流,缓解水患。二是培育森林资源,加快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速度,重点抓好达州后花园万源治理工程和嘉陵江流域治理工程等,采取人工植树、飞播造林等方式,绿化荒山。同时,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已建成的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生态林建设的步伐。三是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技术,开展坡改梯工程,推广横坡耕作技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要注重林农结合、林牧结合等间作方式,并形成适宜的林种和树种配置结构。四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例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目前,全国已有1万多个开展治理的小流域,各地均有相应的一些多功能、高效益的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典型,应充分依托这些典型,带动全市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二)重视渠江、洲河等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和梯级防洪规划。
目前,渠江、洲河等流域梯级电站已基本建成。要科学调度,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各梯级联合防洪功能。如渠江各梯级总库容估计有5亿立方米,如果空出这5亿立方米 ,相当于造了一个5亿立方米的蓄洪库容。为提升各梯级大坝的防洪功能,还可借鉴沈阳浑河建设橡胶坝的经验。如可将南阳滩大坝现有泄水槽的钢筋混凝土叠梁改为橡胶坝(或液动闸门)。汛期,各梯级电站降低库容水位运行。在中央气象台发出本流域有强降雨预报后,各梯级橡胶坝全部放气(或开启闸门),20小时内放空各梯级库容。在需要时,还可关闭闸门蓄洪。与修建防洪堤比较,本方案具有投资省,保护范围广(惠及广大乡村、农民)等优点。
(三)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
我市江河水系发达,水库300多座,塘堰众多。要利用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的契机,加快我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的人工塘堰与自然江河相互作用的水利网络系统。同时,在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确保相关工程质量。
(四)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
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水文、通信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水文、通信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要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雨情等可靠信息。要进一步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对洪水相关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报能力。
(五)科学合理规划水灾房屋重建
水灾房屋重建规划应坚持防灾减灾相结合。受灾农房恢复选址、设计、建设要做到安全第一、科学规划、相对集中、注重风貌、加强监督、保证质量;选址工作务必坚持一避(避开泥石流和滑坡)、二让(让开水路、让开低洼地段)、三高(高地、高坡、高处选址,抬高基脚),严禁在防洪区、泄洪区、灾害易发区、低洼地带、沿河危险地带修建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