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重视编史修志工作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07月30日 文章点击数:8419
进一步重视编史修志工作
市政协文史委 陈其举
一、我市修志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达州市有着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和较早的修志历史。保存至今的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旧县志尚有20余种。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始于1979年12月新修《开江县志》上马点燃的第一茬修志炉火。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市编印各类志书500多部,各类地情资料30余集,弥补了达州市现代地方志的空白,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第二轮新续修志始于《达川地区志》的编修,1996年6月,时任分管修志工作的副专员带领地区志办、宣汉县志办、开江县志办主任赴省参会受奖。回区后即力主编修地区志(地区志在首轮编修未纳入规划)并做专题汇报。经地委、行署同意,次年新修《达川地区志》编修启动。从而较早地开始了我市第二轮新续修志工作。10多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社会各界支持下,新续修志工作已结出丰硕成果。由地区志编纂中改修的《达州市志》2007年4月通过省政府审查后付梓出版,其它7部县(市、区)志也全部完成编纂工作。其中续修《开江县志》、《大竹县志》、《渠县志》,新修《万源市志》已公开发行,续修《宣汉县志》已经付印,新修《通川区志》、续修《达县志》已通过市政府评审,正做出版前的准备。我市成为全省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第一个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指令性规划编修任务的市州。此外,市级部门志编修,市、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出版,旧志整理出版和地情研究工作都有序开展,并取得突出成绩。全市第二轮修志成果先后有数十项获国家和省市奖,已出版发行的市、县级志书皆获省优秀成果奖。其中《开江县志》、《达州市志》、《万源市志》分别获全省第十三次、十四次地方志成果一等奖。《达州市志》、《万源市志》经省志编委推荐分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方志类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方志类尚无获一等奖志书)。编修市志中创刊的《达州年鉴》有4部获省奖,1部获全国首届年鉴评选条目编写优秀奖(该奖项无等次,全国仅5部获此奖)和优秀主编奖。《达州市志》经验总结文章《十年躬耕磨一志 个中甘苦人共知》在全省交流,并在《巴蜀史志》登载后被新华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两部修志理论与实践大型教科书分别选用。我市地方志工作得到多方肯定。市志办多次被评为全省修志先进单位,全市修志界仅有的两名市政协委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方志工作者”称号。在2010年《达州市志》发行会上市人民政府对市志办和7个县(市、区)志办、《市文化艺术志》编委会、《市工会志》编纂办等24个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唐艺、孙律均、杨时康等50名先进个人颁奖并通报表扬。
二、我市地方志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据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通报,省政府指令性规划的21部市州志已出版4部,181部县(市、区)志已出版74部,仅完成总任务的37%。我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在主体工程的总体进度上走在了全省最前列。但从全面、可持续发展看问题,和兄弟市州相比尚有差距。当前全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修志工作发展不平衡。2006年4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达州市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进度安排意见》规定了我市新续修市、县(市、区)志和市级部门、党群、工会、纪念馆、名山寺志94部编纂任务。现除8部市、县(市、区)志外已有军事、审判、检察、财政、教育、文化、工会以及万源战史存列馆、真佛山、金山寺等20多部志书出版或送审,另有市科技局等10多个部门正抓紧编修。但有不少规划内单位动作迟缓,有的甚至未把修志纳入工作任务。县级规划的部门、乡镇志也进度不一。渠县在抓县志编修的同时整体推进,部门、乡镇志已分别完成97部。而滞后的县部门、乡镇志出版不足10部。
二是专业修志队伍青黄不接,人才流失,形势堪忧。由于第一轮修志后,不少志办未按修志的实际需要进人,修志人才匮乏。因此,在二轮修志中更多的依赖聘用经过首轮修志磨炼和熟悉地情、文字功夫好的退(离)休同志,充当编修综合志书的主力。志办自己的骨干队伍没有形成。这种短期行为造成的修志专业人才后继乏人的现象十分突出。现有修志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加之,因多种原因,有的骨干另攀新枝,有的志办经过长期修练的行家里手、领军人物书成后即被“一刀切”往别处。这对一方修志队伍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如市政协委员、万源市志办主任市志总编唐艺,代表四川省的全国修志先进个人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特别嘉奖后,刚回单位就因年龄原因调走,这在全省修志界造成震动。
三是修志编鉴经费不足。一些志办综合年鉴编成、旧志点校后因经费不能及时到位,迟迟不能出版。
四是市本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职级不到位。按国务院办公厅、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市级地方志办公室是同级政府的工作机构,应为正县级单位。我省省志编委一直是正厅级单位。全省各市州志办都是正县级单位。市内各县(市、区)志办也是正科级单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全省仅达州市志办仍为副县级单位。这既不利于市内地方志工作的编纂管理、推广应用和行政执法工作,也在省内外造成不良影响。已有学者撰文拿达州“一流的修志工作和末流的机构待遇”说事。
五是志书的保管使用不到位。我市历史上和上世纪开始的一、二轮修志留下了大量的志书,这是数代人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各地现有资料室不足、保管条件差,珍贵古籍有所损毁,第一轮修志成果散失严重。对公众开放缺乏条件,造成史料引用混乱甚至有造史现象发生。2007年由市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把市方志馆建设纳入启动规划》的提案,虽经政府办明确答复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市文化艺术中心之中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但因中途生变,方志馆建设至今仍无着落。此项工作与相邻市州相比已严重滞后。
三、进一步作好地方志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去年12月接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时说:“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作为全面系统的记述经济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是展示当代中国风范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中国自从有了地方志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它当成国家行为,作为官职官责。到了明清时期,更由朝廷反复颁布修志诏谕。各地修志皆由州县长官担纲总编主持编务。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干审案、修志、收税三件事。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然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地方志是一项十分重要,又不易引起重视的工作”。因此,在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各级党委政府文件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人大颁布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地方志工作条例》。达州市也于
(二)进一步贯彻“一纳入五到位”的工作要求
省长蒋巨峰在谈地方志时曾强调,“续修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个部门和行业都会缺乏完整性。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做到‘一纳入五到位’” 。即把修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任务中,做到领导到位,机构与编制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工作条件到位。“一纳入五到位”在我市第二轮修志中总体已得到很好贯彻。市委和各届政府分管领导都十分重视新续修工作。分管该项工作的常务副市长邓宏志还与县(市、区)分管领导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随时解决经费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市、县(市、区)志完成后都是政府秘书长刘元成同志带队赴蓉送审、带队下县组织评审验收。这些都是我市第一个完成省规划任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市志办机构级别不到位的问题。2004年市政府办公室也曾给市编委打过报告,请求按统一标准调整市志办机构级别。当时的市政府领导李向志、马波、邓宏志和市委领导胥健先后就此作过批示。但终因“未收到省上有关志办确定机构级别的文件”,机构改革中调整冻结(2006年市编委办公室给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等原因未能落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修志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应切实落实“一纳入五到位”的基本要求,把修志工作纳入市、县十二五规划,并参照省政府办法把修志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同时解决好遗留问题;按《条例》规定把志鉴编印经费纳入预算;按修志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殊要求,量才录用、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关爱修志骨干、稳定修志队伍,以全面推进地方志工作。
(三)加快达州方志馆建设
达州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一脉,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旧方志、社会主义新方志,以及各类地情资料文史资料十分丰富,价值珍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志书为平反冤假错案、调解边地纠纷、开发地方品牌、以及资政、存史和教育、科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保管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难以系统收藏。造成古籍损毁风化,首轮新志多有散失。现在,新一轮修志成果又已大量进入收获期。因此,从我市的实际看,尽快建设方志馆,用以收藏和研究市内外历代志书、史志专著,刊物及各类地方文献,并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是十分迫切的。
建立方志馆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更是《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上级政府规定的建设任务。与我们相邻的巴中市,投资600万,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巴中方志馆,今年即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我市方志馆建设也得到过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支持。根据市政协委员建议,指示市文化局“按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方志馆建设纳入市文化艺术中心之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鉴于时过数年仍无动静,特建议市政府继续加强对方志馆建设的领导,督促市发改委把达州方志馆建设纳入2011年基本建设规划;督促有关方面落实设计规划及选址立项工作;并督促各县(市、区)将方志馆(库、室)建设纳入年度计划,按有关规定做好方志馆库建设工作。让编史修志成果切实为达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