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视察调研>>正文

政协常委集体视察农业“四区”建设的报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11月01日 文章点击数:14495

 

政协常委集体视察农业“四区”建设的报告

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市政协年初工作计划安排,经请示市委同意,412-14日,市政协组织常委视察团分两组对全市农业“四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团先后到通川区、达县、大竹、渠县、开江五区(县)的村组院落、产业基地、加工园区、养殖小区调研视察,通过查看现场、走访干群、组织座谈、协商讨论,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农业“四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农业“四区”建设稳步推进,初见成效

去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意见》,加强领导,完善举措,保障要素,大力推进,“四区”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党政高度重视,着力完善机制。各地把“四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出台专门文件,制定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有力有效推进“四区”建设工作。通川区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土地流转机制、生产经营机制”,渠县推行“领导挂包、部门协作、规范管理”三大责任机制,为“四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达县实行“季度通报”办法,大竹县采取单项考核措施,以强有力的督查推进“四区”建设。

(二)创新工作理念,注重规划设计。科学规划是“四区”建设的基础。各地坚持规划先行,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四区”建设示范片的产业发展、村落民居、基础建设作了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保障了“四区”建设质量。开江县邀请西南大学专家编制了《开江县农业“四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开江县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等四个综合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建设”三个单项规划,确保“四区”建设有序不乱。

(三)全力做大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驱动。各地结合实际,确立主导产业,采取“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方式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同时,多举措引进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渠县把黄花、柑桔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核心园区引领、专合组织带动等措施做大产业规模。同时,通过土地优惠、税收支持等措施,支持“宕府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做大,并通过其带动5万余农户种植黄花,助农增收。

(四)广泛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是农业“四区”建设的保障。各地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激励农民投入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缓解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渠县中滩等地坚持把政府资金主要投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领域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村居民房主要由农民投入,政府适当补助激励,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环境,努力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五)"四区"初具规模,呈现崭新风貌。经过一年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全市“四区”建设初见成效。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重点建设区域集中成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4.9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6个,新引进龙头企业16家、业主106家,建设现代畜牧业养殖示范小区74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5.6万户;民居建设有序推进。新建居民集中居住点23个,新建农房5056户,改(扩)建农房8484万户,风貌整治2.4万户,硬化院坝1.6万户,改厨改厕改圈3万余户,新修垃圾池1115个;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新硬化乡镇道路41.3公里、村社道路628公里,整治堰塘302口,新修蓄水池861口;公共服务明显加强。新(改)建村小学42所、幼儿园46所、村卫生站69所、村文化站59所、村支部活动室78个,新开通公交站点46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初步展现。

二、“四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启动时间较短、先天基础较差、经济发展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四区”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规模的核心是产值。目前,我市主导产业规模上的差距,既体现在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规模畜禽的养殖头(只)数上,更体现在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规模养殖的综合产值和助农增收的带动能力上。例如,按照市委要求的集中连片种植达2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60%以上的示范片,全市还没有一个。

(二)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各地在资金筹集上虽办法不一,但主要都采取打捆项目、激励农户、政府补助和引进企业(业主)的方式进行。实际上,很多项目资金由于要求定向、定点投放,整合难度越来越大;部分农户积极性调动不够,依赖性强,投入资金不多;政府投入方面,因为发展不够充分、财政较为紧张而明显不足;引进企业(业主)的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企业建设,而在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仍然薄弱。

(三)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走向市场的中间环节联系不紧,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特别是在加工环节,龙头企业不强,而且企业间关联度不大、产业链不长,没能实现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导致企业独闯“江湖”,市场开拓不好;企业内部品牌意识不强,标准化生产不够,产品加工不精、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使农业产业化遭遇“肠梗阻”,导致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比较效益低。

(四)专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专合组织是农民进入市场、农业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农业专合组织虽然有较大发展,但组织不够完善,运行不够规范,机制不够健全,服务作用发挥不好,和农民群众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没能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没能达到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

(五)建设主体人才匮乏。农民群众是“四区”建设的主体。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新农村建设既存在“劳荒”,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存在“技荒”,留守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劳动能力不强、掌握技术较差的问题;还有部分群众心存“等”“靠”“要”思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三重因素叠加,导致“四区”建设党委政府力度很大、企业业主积极性高而群众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四区”建设有效力量匮乏。

(六)基础保障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基地水网、路网、田网建设不够配套,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仍然相对较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教育、卫生服务等方面欠帐较大,公共服务存在差距。

三、推进农业“四区”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委们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着力,扎实推进农业“四区”建设。

(一)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在做大规模上下功夫,以规模树品牌、强优势、增效益。抓土地流转打基础。打破土地区域界限,大力推进土地跨区域流转。创新完善土地流转中的利益分配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推进土地交易,破除产业规模发展的土地瓶颈。抓园区建设强示范。树立生态农业、精致农业的理念,坚持规范化生产、标准化运作,下力气建好核心示范园区,确保园区生产的产品绿色、生态、安全,提高园区产业的档次,提高比较效益,以示范园区良好的效益带动和引导群众跟上步伐、跟进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抓专合组织促共赢。大力支持专合组织发展,充分发挥专合组织作用,鼓励专合组织引导农户按照“六统一”模式进行生产,以专合组织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统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动机”。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本地产业实际、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项目,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要合理设置门槛,设定企业产值底限,对达不到产值标准的企业要限时退出,确保引进企业素质。积极创优品牌。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搞好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名牌产品认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论证、地理标识的认证和名优级特产品认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让品牌引领产业更加壮大、占领更大市场、创造更佳效益。延长产业链条。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搞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注重企业间的关联性,着力引进同一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推进相关产业形成体系,实现“一条龙”生产,使企业间左右支撑、上下联动,使企业抱团发展、集聚发展。

(三)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推进农业“四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落实投入政策。落实中央“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投入政策和金融行业支持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确保对“三农”工作的投入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完善投入机制。继续坚持项目资金、政府补助、农民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激活社会资金;搭建融资平台。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的同时,鼓励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四)有效激活建设主体。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充分调动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对“四区”建设的认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对积极参与农户予以资金、土地和政策支持,让参与者得实惠,调动更多群众积极性。切实加强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定点培训等方式,大力培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高度重视农村“劳荒”问题,通过工作指导、政策引导、项目推荐、资金扶持、优质服务等措施,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解决主体缺乏问题,又可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相关社会问题。

(五)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科技的作用十分重要。积极借智借力。联姻科研院所、高校,借助科研人才、专业人员的智慧科技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开展技术承包等科技服务,促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推广实用技术。坚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原则,大力推广“麦玉豆新三熟”、“双色膜”等实用种植技术,推广“猪++果”“猪++菜”等养殖技术,积极探索“承包寄养”“六统一分”等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提高群众生产技能,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选派技术人员到示范片区任职,实现科技到田间,良种良法到田间,技术要领指导到田间,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减轻群众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六)积极推进体制创新。要把机制建设作为“四区”建设的长久保障。建立项目打捆机制。以县为单位,整合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将分散投入向集中统筹转变。完善利益连接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采取股份分红、二次返利等形式,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得到更多、更持久的收益。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推行“六方合作+保险”的生产模式,规范和深化订单农业,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