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视察调研>>正文

关于加大我市土家族乡(镇)扶贫开发力度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11月01日 文章点击数:12054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奋力推进土家族乡(镇)快速发展

——关于加大我市土家族乡(镇)扶贫开发力度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民宗外侨联谊委

  为了增强扶贫开发工作针对性,加大对全市土家族乡(镇)的扶贫力度,促进土家族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市政协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联谊委员会组织专题调研组,于2011 5月,深入我市宣汉县龙泉、渡口等五个土家族乡(镇),就土家族乡(镇)的扶贫开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家族乡(镇)基本情况

    我市宣汉县是四川省土家族人口最多、唯一建有土家族乡的县,辖区内有龙泉、渡口、三墩、漆树四个土家族乡和一个土家族聚居镇樊哙镇,地处川渝结合部,幅员面积576.09平方公里,辖43个村、211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居委会、 15 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9023户,总人口67789人,其中土家族45961人,占总人口的67.8%。土家族乡镇最高海拔2480,最低海拔440,有耕地面积2754公顷。境内属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农民增收困难,2010年,土家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864元,比宣汉县、达州市、四川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388元、2220元、2276元、3055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有34263人,占总数的50.54%;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的贫困线标准以下的有2392户、9004人,占总人数的13.28%,是我市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自200510月建立土家族乡以来,各级扶贫力度有所加大,助推了土家族乡(镇)加快脱贫步伐,各土家族乡(镇)乡容村貌有所改观、基础建设有所改善、社会事业有所进步、特色产业有所培育。

    二、土家族乡(镇)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扶贫投入少、基础设施差。据调查,五个土家族乡(镇),在20012010年扶贫规划中,只有12个村作为扶贫新村纳入了国家政策性扶贫范围,仅占28%,覆盖面不宽,投入力度小。截止目前,还有154个社不通水泥路,82个社未通毛坯路,涉及人口24019人,宣汉县城通往龙泉片区的一条主干道也是坑坑洼洼,交通非常不便;40个村的124个社、29286人亟待解决安全饮水问题;龙泉乡水古村5940人至今不通电、3个村26个社涉及5000人口完全没进行农村电网改造(三墩乡大窝村没进行农网改造,用电困难,电费每度高达2.5)6个村不通程控电话。

  (二)乡镇债务重、行政运转难。据统计,41镇负债高达4915.45万元,其中龙泉土家族乡负债1185.45万元、渡口土家族乡负债697万元、三墩土家族乡负债580万元、漆树土家族乡负债460万元、樊哙镇负债1993万元,村级集体组织无经济收入,负债普遍。土家族乡(镇)地处偏僻,远离县城,差旅费开支大、行政运行成本高,而财政预算执行的是统一标准,也是导致民族乡出现负债的原因。沉重的负债既造成基层政权运转困难,又影响民族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条件差、特色产业弱土家族乡(镇)虽然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但发展旅游、中药材、烟叶、畜牧等特色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依赖于交通、水利、电力设施的完善。目前,民族乡(镇)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的人员思想观念保守,习惯于传统农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能力弱;基础条件差影响招商引资,严重制约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业开发力度不大,群众没有普遍得到实惠,参与积极性不高;中药材、烟叶、畜牧等特色农业没有形成品牌,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四)民族特色少、社会影响小土家族人聚居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物产,但没有深度包装打造。不论是村寨民居、衣着服饰、语言习俗等,均没有土家族明显的民族特色,公路沿线缺乏土家族特色的建筑物、雕塑、画像,百里峡景区的打造以自然景观为主与土家族文化结合较差。土家族乡成立以来,还没有把土家族的民族标志和民族特色成分充分展示给社会,至今能够知晓宣汉县土家族的不多,宣汉县土家族被定位在“散杂居”少数民族位置上,在省上享受的扶持少数民族的政策很少。

  三、推进土家族乡(镇)快速发展的建议

   土家族乡(镇)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消除土家族乡群众的贫困,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关系全市乃至全省大局。实践证明,要改变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一方面需要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另一方面,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                                   

(一)高度重视,强化政策扶贫力度

一是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落实国家、省有关少数民族政策和项目的争取工作。要召开民族工作会议,专题安排部署民族乡扶贫开发等重大工作事项;

二是市、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亲自到省上汇报,争取省政府批准宣汉县土家族乡(镇)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

三是借鉴地震灾区对口帮扶的经验,建立市、县四大班子及市、县级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与民族乡、村定点扶持制度。做到乡乡有市领导联系、村村有人帮,区域全覆盖。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干部的培养锻炼,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扶贫乡、村蹲点扶贫。要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纳入目标考核,严肃问责,不脱贫,不脱钩。

(二)高位规划,实施连片扶贫开发

要以规划引领民族乡(镇)的扶贫开发进而跨越发展。我市万源大竹河片区已批准为四川省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区域,将用三年时间促进该片区脱贫致富。目前国家正在制定《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四川省正在制定《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宣汉县54个乡镇均被批准为革命老区乡镇,已整体纳入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范围。市、县要充分打好四川唯一土家族聚居区这张牌,优先制订宣汉龙泉片区的5个土家族乡(镇)集中连片扶贫规划,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地与中央部委和省级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对接和项目争取,力争进入四川省连片扶贫开发规划,从而大力度推进龙泉土家族片区扶贫开发。

(三)加大投入,加快改善基础设施

一是建议设立支持民族乡发展的专项经费。市、县两级要设立民族乡发展专项经费,每年纳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和社会事业;

二是中央、省下达给民族乡(镇)的项目,市、县两级财政相应的配套资金应足额到位,以利于更好地争取项目;

三是按照适度超前和优先安排的原则,把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用于民族乡(镇)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以优先解决土家族地区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用电难等问题。一要尽快高标准改造宣汉县城至龙泉土家族乡主干道,继续加大通村联社水泥路建设;二要积极争取项目切实解决近3万人的安全用水问题;三要抢抓国家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的机遇,对土家族乡(镇)农村电网实施全面升级改造,不留死角;四要对部分居住条件极差,就地扶贫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的,应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相结合,实施生态移民。

   (四)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将樊哙、三墩、漆树纳入景区规划建设范畴,精心打造国家AAAA级百里峡风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三墩天坑群,加快培育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推进土家族聚居区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提升发展特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技术、信息、科技、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支持,积极培育绿色养殖业和中药材、烟叶、林果等特色产业,推动现有的特色产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

三是农业四区建设要优先在民族乡镇规划,以引领带动民族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 广泛宣传,扩大民族乡镇影响

    要深入挖掘、打造、宣传土家族文化,编写宣传我市土家族民俗民风的书籍,制作宣传土家族乡(镇)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风土人情的光碟,编导具有土家族文化特征的歌舞剧目,打造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土家族村寨民居,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上组织的少数民族文艺体育节目展演和比赛,引导土家族群众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充分表现出来,增强土家族群众的民族特征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扩大其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影响力。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