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视察调研>>正文

关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1年11月16日 文章点击数:23217

 

关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展情况的

调查与建议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今年5-6月,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渠县、大竹、万源、开江等县(市),采取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座谈交流、发放问卷等形式,围绕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现状及建设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我市共有3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国家和省上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截止20114月底,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57个,达标率100%,正在建设的155个;建文化书屋  个;大部分乡镇新建了小型文化活动广场,基本能够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按照建设进度,今年底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将全面完成,为“十二五”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才队伍状况逐步改善。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问题。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00个乡镇配备了文化专干,配备率为64%,共有在编人员总数为234人,其中专职人员202人,占在编人员的86%,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140人。总的来看,我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工作能力与建市初期相比得到极大改善。

(三)功能作用发挥日益增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文化遗产保护、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于一体的工作机构。调研发现,凡是配备了文化专干的乡镇,基本上都能够常年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功能作用发挥较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乡镇年均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近300场、指导建立农村业余文艺队伍50支左右、惠及群众120余万人次,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矛盾突出一是项目资金存在缺口。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按当前建筑工程造价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规划要求,每个站的基建投资应在36-45万元,而国家对国贫县(市)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20万元,其他县(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16万元,地方财政按1:0.5配套,而实际县级配套资金到位率较差。乡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建设资金都不同程度存在缺口。调研了解到,建成的157个乡镇文化站中,已投入使用的仅为20%,其余的站由于缺装修资金和配套设备,短期内无法投入使用;二是项目建设不够规范。有的乡镇由于土地、资金困难,为赶进度把乡镇政府办公楼改扩建为综合文化站,违反国家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不得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建设”的要求

(二)财政投入与群众文化活动需求不相适应。由于我市财力薄弱,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工作经费预算,即使有最基本的预算,也被乡镇政府调剂使用,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落后,缺少活动器材和设备,个别乡镇最基本的图书资料都没有,连群众最低的文化需求都无法满足。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进度,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划拨了8万元的设备配套资金,我市已有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备配套资金分别划拨到县级财政。但由于政府采购程序的烦琐,至今已两年有余,这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配套设备仍未采购到位,严重影响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部分乡镇文化专干配备差。除通川区、开江县、达县乡镇文化专干配备情况稍好外,万源市部分文化站无专兼职人员,宣汉县54个乡镇中有35个乡镇没有配备文化专干;二是文化专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全市文化专干老化趋势明显,45岁以上人员占50%。不具备专业水平人员比例大,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在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方面适应不了需要。部分文化专干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不够,对如何开展文化活动和发展文化产业没深入思考,自我生存发展的新思路未形成;三是乡镇文化专干职称普遍偏低。全市234名文化专干中,至今没有一个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仅13人,职称级别偏低直接导致他们的职级工资偏低、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目前,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业务工作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事关系由乡镇政府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导致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安置进来的人适应不了工作需要。乡镇不想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县级文化部门行政上不便于管,业务上又很少管。

(四)个别地方对文化事业发展认识不足。当前,基层文化发展的水平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县、乡层面来看,对文化发展普遍重视不够,个别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不愿意对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我市有6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完善考评体系,领导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要将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列入,使各级领导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责任感、紧迫感,从而自觉地加强领导,使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来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实施。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首先要管好用好中央财政的项目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不挪用、不挤占、搞好硬件建设;其次地方财政要按照国家、省上的要求,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资金应占财政总支出的1%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应占财政总支出的1%,并随财政总支出实现同比增长确保乡镇文化站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加大向上争取投入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全额投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抓好项目储备,争取好中央财政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的各项经费;三是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学习借鉴省内外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方积极投入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兴办实体。通过村企共建、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材及资料,为文化站正常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一是健全队伍。按照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办的文件要求,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干,要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有1-2个专兼职人员,比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人员。通过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引进等方法,将思想素质好、具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二是加强培训。各级文化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制度,采取集中培训和基层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经常开展业务学习、培训、辅导、调演、交流等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三是完善管理机制。按照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办的文件精神,强化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推进用人制度的改革,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规章制度,文化专干准则,规范文化站管理和业务活动,并加强督查指导;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为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并研究建立体现基层工作特点的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培养更多的适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着力在乡镇文化辅导员中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职称低导致的工资待遇低的问题,保证队伍人心稳定。

(四)完善设施设备,满足群众需求。一是尽快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设备的采购,让文化站尽早发挥作用,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二是制订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管理,提高运用效率,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其设施、设备要坚持公益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用途。

(五)创新文化载体,延伸服务功能。一是注重培育亮点,把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保持其民俗特色风格不变的同时,注重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重点乡镇、特色乡镇的文化辐射作用,以点带面,突出特点,避免重复建设,由粗放型活动方式向精品型活动方式转化。可以将几个乡、镇所拥有的相同类型文化资源集中到一起,精心打造,实现文化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共享;三是发掘村民的艺术创作热情,让村民成为文化的欣赏者和创作者,把“送文化下乡”与“种文化在乡”相结合,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培养本土文艺人才和民间艺术家;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乡镇群众及时了解时事热点,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适用技术培训活动,举办科技讲座、传授先进技术;五是开展艺术培训,把宣传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参与。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