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全体会议 >>达州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正文

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2年02月20日 文章点击数:9665

 

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建议

 

政协大竹县委员会  发言人:郑晓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新形势下社会和谐和人民安居乐业,其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工作举措,积极探索创新,全市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问题的不断出现,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及部门存在基层基础薄弱、思想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空前增大。

一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十分突出,对抓好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责任意识不强,重视经济增长,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

二是个别职能部门进行社会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社会管理本来应该管理和服务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但相当一些执法部门习惯于,简单地围、追、堵,对于群众的需求、难处和疾苦,缺乏主动调查了解和具体研究解决,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手段单一。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从调解、仲裁、复议、诉讼到信访、上访等一整套的纠纷解决渠道,但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渠道不畅通、公正无保障、效力未确定的问题。

三是不少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高。不少公民对社会管理漠不关心,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对法律法规置之度外,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大量法院裁定后的案件又重新进入信访渠道,最终由领导批示甚至包案才能息诉罢访人走事了

四是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尽管我国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任务繁重,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迅速扩大,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

五是基层社会管理的保障措施难以到位。主要是工作经费缺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的技能培训等费用无法保障,更无经费到服刑在教地接收重点帮教人员;矫正工作因经费不足,对外出务工社区矫正对象的跟踪查访难以实现,导致季度、年度考核困难,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策建议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科学发展的思路来谋划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举措、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解决影响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问题,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国家兴旺发达、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只有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立足实际理清思路,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建设幸福达州的宏伟目标。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发挥党、政主导职能。各级党委、政府应以敏锐目光和果断决策,总揽和驾驭社会管理,克服重经济轻管理的思想,配强社会管理力量,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实行考核均等导向,动员全社会力量重视支持社会管理创新,以纲举目,营造环境。

二是认真履职尽责,发挥部门主角职能。政法机关、综治部门及政法干警始终是社会管理的主角,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基础是永恒的主题和工作的主战场。要通过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协调,充分履行职责,通过创新和变革,把矛盾调解、公正司法、社会治安、特殊人群、基层基础等份内工作进一步抓好,抓出特色,抓出实效,抓出经验。

三是坚持齐抓共管,发挥社会主人职能。坚持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各级组织、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认真掌握和解决好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规范行业秩序,注重行业监管,充分发挥各行业组织、协会的积极作用。化解社会矛盾,关注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好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鼓励和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创新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是创新管理方式,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是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创新矛盾调处,把着力点放在联席调解上,大幅度提高调解的成效。创新基础管理,在进一步整合力量,有效发挥各地各部门政法综治维稳中心效能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一个头一条鞭管理模式。创新防控体系,将技防推广入户,红袖标行动遍及各地,警灯闪烁与社区群众联心,织密防范网络。创新信访管理,坚持和完善周周清工作法,化解积案,严控新案,力保社会大局稳定。加强财力保障,研究制定基层财政各分项支出的预算标准,确保必要工作支出预算到位、拨付到位,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正常开展。

五是强化绩效考核,确保社会建设健康发展。党委、政府应将社会管理创新列入综合和单项目标考核范围,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责任和要求。各县(市、区)的综治办、目标办要牵头制订社会管理创新的定量考核细则,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并提升在综治平安创建中的考核比重。以定量考核结果来衡量优劣好坏,定夺先进后进,层层传递压力,保持推进力度,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