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全体会议 >>达州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正文

关于提升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2年02月20日 文章点击数:7713

 

关于提升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的建议

达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发言人:陈安

没有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家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兴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保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1310家,注册资金达8832052万元,投资者20208人,雇工79100人;有个体工商户92941户,注册资金225293万元,从业人员195176人。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达418.75亿元,占GDP54%,对GDP贡献率达到64.5%,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民营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我市民营企业家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但是就总体素质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素质现状

全国工商联去年发表的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称,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美国为40年。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寿命短的原因很多,比如我们民营企业起步时间短,拉低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当前,我市有民营企业家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开发、矿产开采、交通运输、纺织服装、餐饮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他们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艰苦创业,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整体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还不能完全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一是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取得与企业经营领域相匹配的专业学历的仅占15%,高中、中专学历的占了60%;二是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不重视对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经济发展结构、形势的深入研究,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准确定位和战略性长远规划,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重视不够;三是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诚信意识不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很难获得信贷支持;四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现代企业管理、金融知识、科技知识、行业发展态势仅满足一知半解,“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缺乏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五是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贪大求全,盲目扩大,不讲科学决策,导致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破产夭折;六是缺乏开明开放、合作发展的理念,“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较重,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二、对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的建议

如何改变我市民营企业家素质现状,造就一批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呢?其途径很多,这里我就从党委政府如何重视的角度提几点建议:

1、创新培育机制,切实抓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的提升,把对企业家的教育培训作为专门的人才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象培训农民工和其它专门人才一样给予高度重视,进行统筹安排部署。可分行业、分类型制定培训计划,对承载着农、工、贸协调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及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另外制订重点培训计划。要调动和整合政府部门、商会、协会、院校等培训资源,并建立培训机制,分工协作,有序开展,给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设立培训基金,努力为民营企业家培训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党委政府应借鉴外地经验,每年从财政经费中预算一笔资金,作为民营企业家培训的专项经费或培训基金,以保证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

3、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确保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在培训前,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企业家的知识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培训内容既要重理论性、前瞻性,又要重实用性、操作性;既要包括思想政治、市场经济、产业政策、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又要兼顾我市市情、企业行情。二是培训方式注重多元化,做到“三结合”:统一培训与分层分批培训相结合,工商联、相关职能部门可着重对企业进行统一培训,各行业协会、基层商会着重对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进行分批培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请进知名专家学者为民营企业家授课,又要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高校充电、到发达地区取经;集中培训与分散、自主培训相结合,民营企业家可根据个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参加集中培训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参加其它形式的培训。

4、强化激励带动,为企业家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市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分行业分层次树立一批爱学习、善研究、精管理、勇创新,对国家和社会卓有贡献又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在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做好政治安排工作,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