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2年02月20日 文章点击数:7595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发言人:杨会国
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文化中心”和“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再次吹响了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成熟,时机正好。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许多新举措,文化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农村,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城乡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比较滞后,存在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组织支撑较为脆弱;服务品牌效应不强;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市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市图书馆新馆、市文化馆新馆的规划、立项、建设工作,新建达州大剧院、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等一批高水平的演出场所;各县(市、区)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积极新建或改扩建图书馆、文化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提升设施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提升工程,力争全部达到市级三级综合文化站以上标准;实施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带动基层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不得作为他用;进一步完善市、县级中心文化广场建设,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满足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二.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大力实施公益文化普及工程、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电影放映公共服务工程、“惠民天天演”工程、公共文化场馆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和“文化五民”行动。充分发挥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作用,全面实行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各级公共文化单位每年免费为群众演出、举办较大规模文化活动的数量和效果应有大的提升;实现全市城市(含县城)及重点乡镇数字影院基本覆盖,加强学校电影公共服务工作,确保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免费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继续举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邀请全国各地新农村文艺优秀节目来达展演,满足基层群众欣赏高雅艺术和高端艺术精品的需求;实施“文化亲民、文化爱民、文化乐民、文化助民、文化惠民”为宗旨的“五民行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同时要面向特殊群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各级文化、教育、老龄、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广泛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专题文化活动,满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
第三、培育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创作一批精品力作,依托唐甄、元稹等历史人文资源和巴人文化、賨人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打造和全面提升“巴山作家群”文艺创作品牌,推出一批富于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力作,确保达州文艺创作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抓好城乡文化的交流和推广,举办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8个以上;各县(市、区)要立足弘扬特色文化,做大做强2-3个常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品牌,全力打造“一县一品”。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要突破传统办馆模式,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
第四、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形成市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基层网点建设,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拓展到每个村和社区。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快对全市图书、艺术、美术、音乐、文博、书画等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第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人才引进,对符合我市急需紧缺的优秀和特殊专业人才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文化队伍结构,确保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县(市、区)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逐步实行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和晋升制度。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达到3名以上,每个行政村和社区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加强文化干部业务培训,依托党校、艺干校及高校,建立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确保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并选派一定比例的人员参加省以上文化干部培训。各县(市、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每年开展一次不少于5天的文化干部、文化管理员轮训。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服务。
第六、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要认真研究制定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建设、财政投入等有关政策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鼓励政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积极组织科研单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按照文化部和省文化厅部署,着重研究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