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社情民意>>正文

应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2年06月01日 文章点击数:1868

 

应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

气象服务体系

开江县政协反映:

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对短期天气预报,月、季、年等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农事活动期专题天气预报(如烤烟移栽期、春播播种期、“双抢”期、晚稻收割期、“三冬”生产期专题天气预报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求更准确、时效性更长。由于受农村气象服务体系中预警预报准确度不高,定点、定时、定量不足;气象服务信息传输不全面、不快速;气象信息科学利用率不高;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内容偏少,人影工作科技含量不高;气象监测站网较少,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不强;农村防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少;部门横向联合不够,气象服务信息指导性不强;缺乏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等因素影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此问题特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逐步在有条件村建立村级气象服务点,在县级主要节点乡镇和涉农街道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逐步构建以县级气象部门为核心、以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依托、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气象服务体系。

2.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实现自动气象监测网覆盖到所有乡镇及重点部位;建设气象信息显示屏,建设GPS水汽通量监测站;建设闪电定位仪,加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农田小气候和卫星遥感的观测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时效、精细化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农村气象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能力。

3.建设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建立面向乡镇农业气象信息发布平台,乡镇气象信息信息接收平台,形成多端互联互通的农村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系统,通过电子显示屏、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多渠道、多方式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同时,要拓展气象信息搭载渠道,与有关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农业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全覆盖。

4.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防灾减灾管理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影响的监测评估工作。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建立各级政府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组织体系和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并逐步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制度。

5.提高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扩大作业规模,延长作业时间,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作业效果的思路,推进人工增雨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6.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积极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专项服务,推动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