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政协专题调研“新农合”工作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08年09月09日 文章点击数:11444
大竹县政协专题调研“新农合”工作
今年,大竹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行了历时3个月专题调研,委员们深入到乡镇政府、卫生医疗机构、参合农户家中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资料等形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运行环节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调研中发现“新农合”在运行中存在着:报帐漏洞多、医药价位高、医德医风较差,补偿不合理、报帐不方便、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体现在四个“不完善”:政府体制不完善,医管一家、编制不足使监督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力;运行机制不完善,基金额度分配不平衡,资金运行监管欠科学、基本用药目录面太窄、进药渠道监管呈空白、定点医院监管较乏力;利益机制不完善;基础条件不完善,医院的硬件条件、医疗技术、网络管理跟不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委员们建议:
一是改革“两个体制”促使医管分离。改革新农合体制设置,设置一个监管水平、监管职能独立的专门机构,实行医管分离;改革医药配套体制,规范公立定点医院绩效管理办法和医生利益分配机制,实施医药收入分开,坚决杜绝提成、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完善“两个设置”,规范付费行为。完善基金分配设置,根椐农民筹资和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的总额,留足保底基金,作为补偿基金;按“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适当提高起付线、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对易发普通的单病种实行定额付费管理制,对部分重大、疑难单病种实行限额管理制。
三是强化“四个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定点医院监督,对定点医疗机构采取按人头预付、医药费用清单制、加强结算审核、补偿报销情况公示等多种措施,有效监管收费行为,切实控制医药费用;强化诊疗审查监督,对住院病人的诊断、治疗、用药、费用实行方案先审批后实施的原则;强化药品询价监督;强化“定点”出入监管,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简便“两个程序”,服务方便群众。简便报审程序,参合群众的门诊费、住院医药补偿费直接在相应的农合办审查报帐,上级主管部门每月审查审核一次。简便报审依据,只要医院提供住院资料和村组证明的申请表等资料,参合群众凭有效证件均可报帐。
五是健全“两个体系”,提高监督水平。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新农合电子政务监督,实行纵向横向网络内部监督。健全层级监管体系,县政府把执行新农合制度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乡镇政府把新农合运行的监管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日常工作,落实分管领导,负责报帐初审。
六是加大“一个投入”,夯实服务基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改善乡、镇、村卫生服务条件,方便参合群众就近就医,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的目标。
七是严格“一套制度”,查处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责任追究、责任倒查、责任赔偿、告知公告、举报奖励等制度。建立和制定《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处分暂行办法》。加强违法违规的查处力度,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这些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管理纳入工作重点,责成县纪委落实,拟定了《大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制度》、《大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制度》、《大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经县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下发。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