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视察调研>>正文

市政协常委集体视察新村建设情况的报   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2年07月18日 文章点击数:11358

 

中共政协达州市委员会党组

关于市政协常委集体视察新村建设情况的

  

 

中共达州市委:

为促进全市新村建设有序推进,助推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建设,根据市政协年初工作安排,41718日,由市政协主席会成员分别带队,组织政协常委分成七个小组深入各县(市、区)对新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组实地察看了达县双庙乡二东村、渠县李渡乡狮牌村等14个新村建设示范村,走访群众200余人,召开37次座谈会,较为全面地了解全市新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围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加强社区管理”五大重点,分解任务、落实措施,完善机制、明确责任,新村建设有序推进。目前,新村聚居点建设开工222个,占全年任务249个的89%;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完成3万亩,占规划面积的30%;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开工率达到70%,水利交通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一)党政高度重视,措施务实有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各地把新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成立了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领导挂包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点。二是强化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抓住“换、训、育、引”和党建工程等重点环节,安排大学生村官到新村点所在村任职,增强村级班子的执政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行村务定期公开及“村财乡管”,建设村级组织阵地,按照“1+N”模式综合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新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四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制定了新村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增强新村点管理的规划化、公开化和制度化,增强群众自觉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新村点管理的社区化。

(二)科学编制规划,严格建设标准各县(市、区)按照“高起点定位、全覆盖布局、高水平编制”的思路和“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分别聘请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专业设计单位,在实地勘察、深入走访、广听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县(市、区)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依山傍水、随山就势、尊重习俗的原则,编制了每一个村的具体规划。同时,严格依照规划,严格坚持标准,按照“十统二带”模式(占地统调、建房统规、资金统筹、队伍统招、材料统购、质量统管、基础统建、房屋统分、产业统育、管理统制,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采取领导挂点、部门联系、预决算管理等方式强力推进,既确保了新村建设的整体风貌、工程质量,又保证了建设进度,群众比较满意。

(三)激励政策助推,广泛筹集资金。《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各县(市、区)相继制定了文件、出台了政策。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政府投入引导、项目资金扶持、推进民办公助、实施“以奖代补”等办法,积极调动农民群众主体投入。目前全市筹集到位新村建设资金13.24亿元,其中上级补助10.35亿元,市级筹集资金0.12亿元,县级筹集资金2.76亿元。

(四)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产业是新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群众致富的重要保障。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精选项目、科学规划、集约发展。一是抓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几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每个新村示范村都确定了1个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实行集中发展、连片发展。二是抓龙头企业。积极帮助龙头企业解决企业用地、申报立项等问题,积极给予龙头企业政策支持、信贷支持,促其做大做强。三是抓专合组织。出台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技术人员等带头创办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合作社,强化专合组织的合同联结、合作联结和股份联结等多种利益联接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主要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误区:一是对新村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清。不能全面认识新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片面地、简单地把新村建设认为就是盖新楼房,硬化路面。二是对新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新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是领导的事,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三是对新村建设的资金筹集认识不清。认为新村建设是国家提出的,国家应给予资金支持,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规划建设不完全切合实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规划设计上,追求农村城市化,按照城市的建筑文化建设乡村,缺少了农村风情,脱离了农村实际,增大了建设成本。新村规模上,新农村综合体要求集中新建住户100户以上,新村示范村要求集中新建住户30户以上,对丘陵地区而言,规模标准偏高。当前,农村进城入镇的农户较多,留在农村的部分农户因家庭养殖不方便、离劳作地较远等原因不愿迁到新村点。建设标准上,为突出风格特色,新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特征,设计上采取了组团合围、点线面结合,建设中运用了错层、掉层、跌落、错叠等手法,提高了建设标准,增大了建设成本,导致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难以承受。达县双庙乡二东村和百节镇三牌村综合体建设,新建房全是小洋楼,地板全是现浇,建设造价达到1700元/平方米。一套清水房需20多万元,房屋装修还得花几万甚至十万以上,农民普遍反映难以承受。

(三)资金和用地难有效解决。根据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规划,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和灾后重建需投入大量资金。据测算,打造一个新农村综合体,政府需投入5000万元以上。在县、乡财力十分脆弱,涉农项目资金总量不大,社会参与新村建设的机制尚未充分形成的前提下,难度很大,难以完成,部分乡镇为此新增了债务。同时,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包括灾后重建)涉及农户多,占地(含公共设施占地)量大且相对集中,必然要调整村民的承包地,由于个别村社土地少,耕地相对分散,调整后村民又不愿意到远的地方耕作,致使这部分农户失去耕地后保障困难。

(四)主导产业发展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传统耕作方式仍占较大份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紧密。三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特别是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村级科技服务组织信息网络建设滞后,捕捉商业信息的能力较差,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较弱。四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田种地、养鸡养猪,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过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持续增收渠道还不宽。

(五)房屋空置现象较为突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房屋产权不明晰。一些农民担心拿不到产权证,忧心顾虑,不愿意投资进行内部装修。二是配套设施未完善。个别新村饮水、用电、供气、通信、光纤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基本生活条件还不具备,农民暂时无法迁入。三是生活与生产分离。新村建成后,农民居住虽然集中了,但由于农村土地分散,给耕种带来很大不便,导致部分群众不愿意迁入。国家花了巨资,却没有实现建成农村新型社区的目的,客观上造成了浪费。如达县百节镇魁字岩村,新村聚居点村民入住率仅20%,“空心房”现象十分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主体意识。一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文艺节目等形式,广泛宣传新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要求,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县乡可组织村民和乡村干部进行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二要有效激励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抓好新村建设。有条件的村庄可先抓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没有条件的村庄可先抓村容村貌的治理、乡风文明的建设。

(二)紧密结合实际,科学编制规划。一是因地制宜编制规划。规划编制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好农村资源、人口、产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真正摸清底数,客观分析优劣,依照群众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按照着眼未来、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建设标准;依照群众种植习惯和本地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尽可能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适应未来城市化的需要。二是切实抓好规划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对新村建设规划要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避免领导变规划换,确保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三是结合实际推进建设。新村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不要“贪大求洋”、“大拆大建”、过度超前,不要增加农民负担和乡镇新一轮负债,力求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示范一片。

(三)多元筹措资金,完善用地政策。坚持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村民资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支撑、工商资本和村集体及其它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体系。坚持“两不变、一分离”(即:农房产权和农房土地性质不变、农房使用权分离)的原则,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确保土地占补平衡。

(四)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公司十农户”“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新村建设示范村大多位于公路沿线,交通方便,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既增加农民收入,也满足市场需求,切实解决达州城区蔬菜供给不足、蔬菜价格普遍偏高的问题。积极发展开放型农业、观光农业,立足各地自然和人文优势,主动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积极开发“农家乐”、“一日游”等休闲项目,主动承接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光需求。

(五)强化设施配套,完善新村功能。强化新村沟、渠、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的具体问题。配套完善“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设施,“农家商店”等购物设施,“村卫生室”等医疗设施,“乡村学校”等教育设施,完善新村功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新村示范点的农户入住率,既让农村村民享受医疗、教育、社保等应有的国民待遇,还要赋予农村生态、环保等时尚价值,既要弘扬农业和农村文明的传统,还要赋予农业和农村文明的现代化。

                       中共政协达州市委员会党组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