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全体会议 >>达州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正文

推进文化强市应大力弘扬巴渠文化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4月12日 文章点击数:5235

 

推进文化强市应大力弘扬巴渠文化

 

市政协常委    鸿

 

绵延千里的巴山渠水孕育了巴渠大地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巴渠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巴渠文化作为一种源源不断的人文精神,滋养着达州人民的精神与灵魂,成为今天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幸福达州的厚重母体。

一、认识巴渠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巴渠文化”是巴蜀文化及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独具魅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进文化强市的厚重母体。它包含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如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渠县汉阙、开江牌坊、春秋战国时期的冠子、明末清初的民主先锋唐甄)、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如具有三教合一的达县真佛山)、厚重壮观的红色文化(如王维舟和李家俊发动的“固军坝起义”,以及张爱萍、陈伯钧、魏传统、向守志等50余位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将军)、瑰丽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如渠县刘氏竹编、三汇彩亭会、宣汉土家族薅草锣鼓、“元九登高节”等民俗活动)、山川秀美的生态文化(如万源境内的花萼山和八台山、宣汉百里峡、渠县人谷、开江飞云温泉等),有着极为深厚的内涵。因此,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建设幸福达州,必须要了解和认知巴渠文化,切实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二、加大保护研究力度,构建文化基地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摸清家底;积极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五纳入”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安全保卫;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健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二)重视地域文化研究。要深入挖掘具有达州特质的文化资源内涵,准确提炼达州文化特质,科学总结巴渠文化价值,推出一批理论丛书、文艺作品、主题论坛等文化研究成果,塑造新时期“达州精神”和文化形象,不断提升达州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有效开展文化传播。巴渠文化深藏于巴山渠水之间,有很多闪光的文化品牌亟待包装、宣传和有效打造。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要借助外力积极宣传,加大巴渠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从而把巴渠文化打造成有活力、有生气、有氛围、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弘扬巴渠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一)建设精神家园,必须提升文明素质。一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机遇,加快推进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巴山大剧院、田园大舞台、文化馆、图书馆、巴人文化博物馆、汉阙博物馆、天然气博物馆、巴人文化广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抓好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二要开展好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作用,积极开展好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提升“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品位,切实办好迎新年万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艺术节等活动,做好“一县一品”文化活动的确立、规划和打造,实施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三要倾力扶植文艺创作品牌。大力扶持和巩固“巴山作家群”,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切实做大做强做活中国·西部诗歌城、中国·达州诗歌之乡、大巴山音乐诗会、巴山摄影人等地域性品牌和城市名片,树立各文艺门类领军人物,扩大品牌影响。

(二)建设精神家园,必须增强文化实力。一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依据巴渠文化资源特点及分布状况,实施“一心四带五重点”文化产业布局,即加快建设以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为依托的创、演、展、销、博文化产业核心区;着力打造以巴人、人、汉阙等文化元素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川陕苏区时期达州对敌作战主战场之遗迹、将军故里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元九”登高、三汇彩亭会、石桥火龙、刘氏竹编、巴山背二哥、大竹唢呐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带;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渠江流域整治为契机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着力发展演艺娱乐、创意设计、旅游会展、影视报业、印刷包装五大重点文化产业。二要发挥城市文化示范功能。要充分发挥城区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切实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要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要创新商业模式,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建立文化主题景区和主题公园,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三)建设精神家园,必须保障人才支撑。一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加大力度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地域文化代表人物。要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二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吸引市外优秀文化人才。设立市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鼓励和扶持基层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