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4月12日 文章点击数:4902
关于加强我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蒋冬梅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的不断进步,种殖业、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当也加剧了我市农村面源污染程度。目前,部分乡镇水体已出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
一、农村面源污染情况
(一)种殖业污染情况。据统计,2011年达州市化肥使用总量(折纯)为121673吨,使用强度(折纯)为423.46kg/km2 (播种面积按287333.3公顷计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25kg/km2的安全上限,是国际安全标准的1.88倍。超量使用的化肥不仅造成土地板结、酸化,而且通过地下渗漏、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在水体中,总氮为4588.5吨,总磷为397.1吨,严重污染了水体。全市农药用量近950吨,约有70%(665吨左右)因不合理使用被浪费,被浪费的农药残留于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全市农用薄膜用量达到2000吨,约770吨残留在土壤中。有研究表明,连续覆膜15年以后,因残留量越大,耕地将颗粒无收。我市秸秆直接焚烧21.3万吨,用作燃料47.9万吨,严重污染着农村人居环境。
(二)养殖业污染情况。养殖业污染主要是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2011年全市畜禽粪便产生量204万吨,尿液产生量207万吨,主要水污染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36866吨,总氮15125吨,总磷1763.9吨。畜禽粪便中水污染排放量已经超过化肥,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劣的重要原因。2011年全市水产养殖场共排放化学需氧量154.4吨,总氮20.61吨,总磷4.14吨,水产养殖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农村居民生活污染情况。2011年,全市农村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量约为1600万吨,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4752.3吨,总氮633.6吨,总磷63.36吨。农村年产垃圾量约160万吨,未处理量约80万吨。
二、对策建议
虽然我市对上述污染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但由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点多面广、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污染治理难度大;涉及相关部门多,工作分散,没有统一领导机构等原因,治理成效仍不甚明显。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完善机制,强化监管。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市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监测防控体系,力求有章可循,便于操作。构建和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形成监测网络,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建立养殖业环评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企业的归档和登记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实施生产各环节的监控。
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加强村镇建设统一规划,对新建的房屋,选址布局上要综合考虑,以便集中配套相应的污水和废弃物处理设施;二是对乡镇建设要进行功能分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可避免一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三是严格遵守“禁养区”和“限养区”的规定,已有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结合我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优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布局,避开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
3.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以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依托,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确保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二是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使污染物在农业系统内得到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加强农药、化肥市场监管,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产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四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鼓励适度集中养殖,统一收集治污。严格按照各县(市、区)限养区、禁养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方案,有效开展全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切实改善我市农村面源污染状况。
4. 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切实作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乡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整治等项目规划与设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搞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5. 强化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源控制、生活污染治理等农村环保科普知识,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调动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