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4月16日 文章点击数:1819
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建议
大竹县政协反映:
小微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再就业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以大竹县为例,该县目前共有微小企业236户,个体商户16500户,合计16736户(以下统称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合计注册资金1.11亿元,创造的经济总量约30亿元。然而贷款难问题却一直困扰小微企业发展,大部分小微企业面临着无钱运转、无钱发展的困境。具体体现在:
一是小微企业信息不充分不准确。部分企业为满足金融机构融资政策需要,刻意编造有利于融资的财务数据,企业信息严重失真,加上自身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生命周期短的短板,造成银行难以界定、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导致银行有钱却不敢发放的尴尬局面。二是金融部门信贷歧视性政策。金融信贷部门在审核贷款时存在着明显“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对小微企业更是“慎上加慎”。而作为金融机构与企业中介的信用担保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担保机构数量不多,注册资金有限,担保能力不强。部分担保机构由于未能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缺乏担保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开展业务困难。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不够,地方财政资金扶持小微企业不到位,贷款贴息、投资补贴、税收优惠很难与规模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成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单靠政府、金融机构或企业自身努力,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1.构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财政融资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范围和担保额度,放宽担保条件,将担保范围扩大到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同时,积极引进外地融资担保公司,鼓励和培育本地私营性质的融资担保公司。
2.政府职能部门应主动作为。要帮助小微企业做好贷款项目的包装,准备好相关手续,主动与银行对接,积极争取银行对项目的支持,赢得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发展;要帮助小微企业树立企业诚信意识,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安全的金融生态环境。帮助企业家学习企业融资知识和银行相关政策和融资工具,增强融资竞争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应从明确产业定位、落实优惠政策、制定激励政策三个方面入手,实行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制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工业发展资金,对企业科技创新实行奖励。要用足、用够国家扶持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要千方百计地给予满足,各项补贴和税收优惠要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4.加大金融创新实现银企双赢。要创新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建立高效贷款审批机制,对信贷审查官进行合理授权,简化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审批程序,减少贷款审批层级,执行更为宽松政策,以适应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要创新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惠农小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林权质押贷款”等,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要建立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差别化资源配置和绩效考评体系,制定符合小微企业业务发展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考察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申请时,不应过多考虑企业规模,而应将企业发展前景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在对小微企业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选出成长性好、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实现银企双赢。
5.树立诚信意识积累银行信誉。针对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信用缺失、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企业应从自身做起,自觉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合法经营,诚信经营。要有在银行积累信誉的意识,维护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的信誉,尽量减少因自己未履约而导致的经济纠纷、诉讼案件,避免不良信用记录;要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控制负债区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