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6月07日 文章点击数:12371
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从大竹县县政协“四大建设”谈协商文化
黄远才
协商文化是政协在履行职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践行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履行职能实践、管理制度、成员行为方式与政协对外形象等方面的体现的总和。大力弘扬协商文化,对于不断建设和丰富政协文化,推动政协工作创新发展,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大竹县县政协紧扣职能职责,创新开展协商文化建设,提出和谐政协、活力政协、务实政协、创新政协“四大建设”,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协商文化已成为政协履职中的重要元素,该元素孕育和催生了政协事业创新发展,是推进政协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四大建设”助推协商文化建设的做法
大竹县政协始终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提出并建设“和谐、活力、务实、创新”政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社会关注”的良好局面,“四大建设”活动的开展成为了大竹县协商文化建设最有效的载体。
(一)“四大建设”的核心内容
和谐政协,就是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创造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弘扬和谐精神,突出自身特点,塑造和谐政协形象。通过加强团结民主、教育引导、联合协作,形成民主团结、同舟共济、相互信任的良好格局;活力政协,就是以“激发委员活力,激活政协工作”为主线,充分挖掘委员潜能,积极发挥个人特长,塑造活力政协形象。通过激活委员、用活干部,来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委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夯实政协工作;务实政协,就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民计民利”为主线,充分发挥界别组织的结构优势、民主协商的功能优势、联系广泛的渠道优势,在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塑造务实政协形象。通过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三化”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做到工作作风讲实、工作效果求实,达到虚工实做、求真务实的效果;创新政协,就是以“实践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为主线,在探索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中,不断拓展履职新办法、新途径,塑造创新政协形象。通过创新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履职载体,坚持与时俱进,深化创新政协建设。
(二)“四大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是开展委员沙龙活动。针对大竹县地处西部、基础薄弱,文化事业发展人才匮乏、公共文化机制不够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不够活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政协委员中开展沙龙活动的创举。委员沙龙活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目标,以“文化沙龙、摄影沙龙、书画沙龙、企业沙龙”等形式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开展了以“安全生产与生态保护”、“两化互动与合作共赢”、“西部文化旅游名城”、“挖掘地方文化,研讨印象大竹县”等为主题的大型委员沙龙活动10余次,为履行政协职能,加强协商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创办政协艺术团。为拓展政协履职平台,助推全县文化发展繁荣,2012年5月,大竹县县政协成立“政协委员之声”文艺演出队伍,即政协艺术团。该艺术团由部分艺术专业人员和基本会弹、跳、唱、演的40多名政协委员组成。艺术团的成立,拓展了政协工作领域,深化了“活力、和谐、务实、创新”政协建设,调动了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竹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新气象。目前,县政协艺术团充分发挥小而精的作用,积极创作主题鲜明、贴近群众生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等一系列文艺作品,以歌曲、舞蹈、快板、相声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政协艺术团成立以来,通过进民间、进企业、进基层、进院坝,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该艺术团建设成了代表政协、服务群众的窗口,打造成了大竹县政协的一个亮点、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此举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并已在全市推广学习。
三是不定期召开恳谈、约谈会。为进一步加强、完善、创新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大竹县政协在坚持“四访四问”(即访乡村农户、访社区居民、访企业职工、访项目工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候于民)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恳谈、约谈会,及时解决我县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以“旧城改造与百姓生活”、“环境治理大家谈”、“新农村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护城河改造与百姓生活”、“千亿增收工程”等为主题的恳谈会、主席约谈会,并针对相关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了书面意见、建议和报告,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创建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为研究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努力探索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我县政协理论研究事业蓬勃健康发展,大竹县县政协成立了大竹县县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2012年4月,大竹县县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换届并产生第二届机构设置及组成人员。第二届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主动思考,结合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展了“文化强县理论研讨”、“大竹县精神研讨”、“幸福大竹县论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论坛”等活动,深入探讨全县发展中的重大理论课题,为推动县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创建乡友智力支乡联谊会。2012年初,大竹县县乡友智力支乡联谊会成立,后又在成都、重庆、广州、上海等地成立联谊会分会。乡友智力支乡联谊会充分发挥乡友会、商会在当地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在外乡友关心支持家乡建设,鼓励乡友回乡创业,带动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家来大竹县投资,旨在拓展大竹县与发达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局面。
二、推进协商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加强协商文化建设,是正确把握政协工作理念、规律和特点的需要,是满足政协委员更好履职、顺应广大群众期望、缓解社会矛盾、有效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
(一)协商文化的特性
协商文化是人民政协履职开展工作的思想文化基石,具有以下五个特性:一是协商的平等性。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单位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要通过“平等协商”的议事规则来发扬民主、促进团结。二是协商的广泛性。人民政协的协商文化,其特点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由公民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决策,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对话,形成共识或找到最大的共同点,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三是协商的求同存异性。协商就是一种商量,就是相互沟通,交换意见,以求达成共识。协商文化的协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追求求同存异的过程,要求协商主体间能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四是协商的议政性。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人民负有历史使命,要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批评和建议,特别是需要接受各民主党派、各界别、各团体的民主议政。五是协商的为民性。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工作,真情履职是关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拓宽其利益表达渠道,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安定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
(二)协商文化的针对性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协商文化建设应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工作大局,紧扣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彰显三大职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参好谋、服好务。
比如:大竹县政协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等形式,认真开展政治协商,努力使议政建言的成果更有效地显现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以开好一年一次的全体会议为契机,组织全体政协委员以大会发言、提案等形式集中开展政治协商和对口协商,共商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大竹县政协着眼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坚持督帮结合,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盼,切实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同时,以协商讨论、视察调研等形式,加强对重点工作、政府依法行政、机关工作作风及社会公共服务等内容的民主监督。大竹县政协还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组织广大委员以专题调研、组织论坛、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切实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为宣传研讨、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协商文化品牌
推进和发展协商文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的实践课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协商文化内涵,不断打造协商文化品牌。
创新打造协商文化品牌。创新是政协工作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协商文化建设才能纵深推进,“四大建设”是我县政协创新开展协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多载体丰富协商文化品牌。各级政协应积极开展“广集思路、广开言路、广献良策、广聚人气”活动,不断丰富载体,不断彰显政协特色,为政协充分履职打造平台。如大竹县政协成立政协委员文化沙龙,成立县政协书画院,成立理论与实践研究会,成立大竹县县乡友智力支乡联谊会,组建政协艺术团。这些载体和平台,为协商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强制度确保协商文化品牌。政协工作应按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提案办理见面会”、“提案办理回头看”、“跟踪督办”等制度。也可从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宣传新闻等单位聘请政协委员为特邀通讯员,对领导批示、党政部门采纳的信息进行跟踪督办,并及时向委员反馈,向社会公布。对重要社情民意案件,还可进行专题报道,督促问题得到及时彻底解决。(作者系大竹县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