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解决达州南外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8月12日 文章点击数:10218
关于切实解决达州南外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043号
提案者:民盟达州市委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
提案内容:
近期,民盟达州市委对达州南城教育资源情况进行了调研,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迫切性及艰巨性。
一、达州南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达州南外城区是达州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半个达州城。1991年设立南外开发区, 2001年达县县城南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达州南外城区人口已从2001年的3万人快速增长至现在的近30万入(含暂住人口)。目前,达州南外城区现有达县中学、达县职中(现使用校区已被拍卖)、达县三中、达县四中、金华学校、新达学校、实验小学、逸夫小学、城南学校、南坝小学、三里坪小学、杨柳垭小学1 2所公办中小学和1所公办幼儿园(实验幼儿园),有曙光学校、蓝天小学、华英学校、石家湾学校4所民办中小学和4 2所民办幼儿园(班)。共有在校学生57591人,其中高中18788人、初中10075人、小学19567人、幼儿园9161人。基础教育学校占地面积29.0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0.59万平方米。小学生均体育活动场地3.11平方米,初中生均体育活动场地4.33平方米(详见附件1)。
二、达州南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达州南外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致使南外城区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非常严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难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倍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是在校人数超出学校正常容量。南外城区学校按规定标准只能容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4500人,而目前在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29642人,超出设计容量15142人。二是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城区小学平均班额70人,初中平均班额6 8入,高中平均班额75人,小学、初中、高中最大班额分别达到109人、96人和92人,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占92%—97%,导致相当部分教师上课需用扩音设备。三是校舍面积和学生活动面积严重不足。根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底线测算,城区至少需新建校舍面积22.3万平方米,新增活动面积65.6万平方米。四是学生功能室被挤占。为解决学生入学问题,城区各学校被迫将各类功能室和实验室改作教室,致使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被挤占,实验、劳技等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五是学校管理难度增大。由于校园空间小、学生人数多,课间操不得不分批进行。为了避免放学时拥挤踩踏,学校不得不分时间段放学。学生在校内活动、上下楼梯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教职工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在抓安全工作上。六是学生数量将有增无减。到2015年县城面积将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达到25万,预计将增加中小学生12040人,在校学生将达62000人,而新增学校数量及校舍面积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入学愿望。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仍有差距。城市建设发展中学校配套规划未得到真正落实,加之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的县情,学校建设投入欠账较多,改善办学条件任务艰巨。二是城区适龄学生人数持续性攀升。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促使在城区学校就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城区学生以每年2000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三是城区新增学校和校舍面积较少。2000年县城南迁后,国家仅投资新建了逸夫小学1所学校,加之现有城区学校占地面积较小,扩展十分有限,容量难以增大。目前,达州城镇化率仅36%,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建成,达州南城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整合达州南外城区教育资源的建议
(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南外城区教育发展纳入达州市主城区教育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合理调整校点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同时,市委、市政府每年设立化解大班额的专项资金,以缓解南外城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原达川地区物资干部管理学校(现达县蓝天小学办学)、达州市工会干部培训学校(现达县曙光学校办学)、达州水电学校无偿划转达县并协调划转四川省电子商务学校、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用于解决达州南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所需资金比照原市里支持通川区解决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办法,由市、县共同解决。
(三)建议达县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杨柳教育园区和三里坪城市新区规划学校建设,尽快竣工交付使用。同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开发商修建相应规模的学校,并将资产转为国有,移交教育部门管理。
(四)建议加大对达州南外城区现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扩大办学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兴办学校,补充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