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猪价周期律”的几点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8月15日 文章点击数:1994
应对“猪价周期律”的几点建议
达县政协反映:
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大部份养殖户亏损严重。据调查,今年1-2月,生猪边称9.5-10.5元/斤,毛猪 6-6.5元/斤;3-5月,边称7.5-8.3元/斤,毛猪5.0-6.0元/斤;6-7月,边称8.3-9.5元/斤,毛猪6.2-6.8元/斤,今年上半年,全县出栏生猪66.71万头。尽管近期生猪行情有回暖迹象,但生猪养殖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科学化养殖程度偏低。生猪良种繁育、饲料生产、产品保鲜、加工与贮运、生产与营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生猪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缺乏有效衔接。二是养猪户难以适应市场信息变化。养殖户看到猪价上涨盲目跟风,猪价下跌‘杀猪退市’,杀掉能繁母猪,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三是防疫体系建设滞后。村级防疫力量薄弱,受周边市县疫情和特殊地域环境影响,基层防疫病种类多、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点)防堵任务重,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生猪业健康发展。四是无害化处理亟待加强。不少养殖场在处理病死猪上无固定处理场,露天放置,不但污染环境,也威胁到猪肉质量安全,还存在着交接人员工作不到位,移送单据不及时等现象。五是生猪养殖户盈利难。大量蛋白饲料依靠外地购进,受价格上涨影响,养殖成本刚性升高,加之外地生猪冲击本地市场。多种因素与外环境“猪价周期律”现象形成叠加效应,导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大部分养殖户亏损严重。六是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够。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没有吸纳大量散户加入,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缺乏人才,不少生猪专业合作社是“牌子”,其建设和管理滞后,作用发挥极其有限。为有效破解“猪价周期律”,推进生猪业良性发展,特建议:
1.多方联动。要建立政府、畜牧部门、养殖户、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联动机制,建立信息通报和行情预测机制,加大养殖户业务培训,提高科学化、信息化养殖水平。
2.抱团发展。要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进养殖大户加强联合与合作,原则上规模养殖大户要占专业合作社会员比重达到60%以上,通过专业合作社让养殖户与市场对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连结机制,可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二次返利等方式,让农户分享更多收益。
3.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生猪养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强化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坚持“示范创建”与“辐射带动”并重,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牵头打造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生猪产品认证认定。应建立从原材料采购、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分割加工冷储和销售的产业循环链条,节约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
4.健全防疫体系。要建立县、乡、村、养猪户四级防疫体系,对村级防疫员采取“村聘乡用县管”模式,县财政补助每位村级防疫员80元/月,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在防疫经费上常年控制专项资金在200万元以上,用于防疫物资购置、应急死亡补偿、疫情处置、动物疾病监测、技术培训等方面,确保防疫工作质量。
5.加快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必须建无害化处理场,可探索适度规模养殖场建立片区无害化处理场。同时,要抓好病死(害)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减少病死生猪乱抛乱摔现象,并保存相应的影像和资料备查。
6.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生猪产业,加大圈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加快冷链物流建设,为猪肉及制品外销创造条件。要尽快落实生猪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向专业大户、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力度。及时兑现能繁母猪补贴,尽量减少能繁母猪出售和宰杀量。要建立生猪风险基金,每年政府投入一定经费作为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当市场发生重大风险时及时启用,如对猪肉冻储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实行保护价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