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达州巴渠文化品牌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8月12日 文章点击数:9109
关于打造达州巴渠文化品牌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322号
提案者:范建
主办单位:市文化和广播影视局
提案内容:
达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巴蜀文化历来是四川文化概念的总称,但传统意义的“巴蜀文化”却往往重蜀而轻巴,特别是在蜀文化有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惊世发现后,巴文化的光华似乎悄然暗淡,而作为巴人故里的达州,要打造现代的巴文化,则必须要有巴山风格的文艺精品。
一、我市的文化资源
达州这片座落在四川东部大巴山南麓的热土,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文化璀灿,民歌资源丰富,素有诗歌之乡,远在5000多年前,在达州繁衍生息的先民们,就孕育出了巴渠大地灿烂的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厚重壮观的红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歌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面对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精心打造达州文艺精品,应该是有基础的,而关键在于我们应确定项目,找准项目目标,深挖细研,不断打磨,修改完善,才能打造出一张强有力的文化名片,以此提升达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文化艺术精品的影响力和作用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国际歌——享誉全球,国歌——撑起了中国人的精神脊梁,而刘三姐,阿诗玛,洪湖赤卫队则全国家喻户晓,因此一个好的艺术精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强盛,我们的艺术作品也要进入市场,融入市场,在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要创造经济效益,如果我们将我们的设想付诸实际,在深挖大巴山民歌潜力,精心打磨出一个以民歌为主线,具有故事情节的艺术精品,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我市成功打造的文化品牌
1、超时空民俗歌舞《梦里巴人》。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下,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成功的打造了巴文化超时空民俗歌舞“梦里巴人”。此作品将远古巴文化和现代的巴山风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精心创作用超时空的手法梦一般的艺术构思,将美妙迷离的巴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梦里巴人”分别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的高度评价。
2、音乐舞蹈史诗《巴山魂》。2009年我市又成功打造了以红军文化为题材的音乐舞蹈史诗“巴山魂”。此剧通过历史的镜头,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受苦受难,穷困潦倒,民不聊生的场面,继而推进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参加红军,送郎当红军一幅妻送郎,母送子的感人场面。随着大巴山风格的民歌、民俗舞蹈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红军在大巴山浴血奋战,血溅沙场,一直到全国解放,人民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军的脚步,继续在新时期完成他们的遗愿。“巴山魂”到成都参加了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首场演出,参加了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展演及第三届秦巴地区物资交流会演出,参加了红军入川80周年庆祝演出,并到我市各县、市、区进行巡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进一步打造巴渠文化品牌的建议
我市有以达县北山乡为代表的诗歌之多,也有闻名于世的大巴山民歌,而大巴山民歌大多目前还处于发掘不够的半原始现状。我们如果将大巴民歌有序地串连起来,赋与完整的故事情节性、戏剧性、冲突性,打造出如“刘三姐”“阿诗玛”“洪湖赤卫队”类似的文艺精品,前景应该是光明的。
(一)以本地民歌为主题创作故事情节。我市的民歌“苏二姐”“犀牛望月”“哭嫁歌”“茹草锣歌”等都可以赋于故事情节。如可以通过苏二姐从童养媳到抗婚,结识心上人,相亲相爱劳作篇,可歌可泣爱情篇,一波三拆的感情篇,终获自由的结局篇。巧妙地打造成一个感人的歌舞剧,用大巴山民歌、民舞、民俗等表现形式,塑造成一个可歌可泣婉转曲折,优美动听,感人至深,令人信服的舞台艺术形象,成为又一部“达州巴渠文化名片”。
(二)以歌剧为形式突出地方音乐特色。音乐采用巴山特色的民族音乐,并进行弦律上的创新,根据情节需要创作部分歌曲进行合理连接,歌曲可选用巴山民歌“苏二姐”“童养媳歌”“哭嫁歌”“男女对歌”“犀牛望月”“盼红军”“薅草锣鼓”“思郎歌”等。
(三)以各种演出为平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参加第三届中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到省汇报演出,联系到兄弟省、市演出,到北京汇报演出,争取参加中国艺术节演出等途径,提高巴渠文化的知名度,提升达州市的文化知名度。即作为整场演出,也可根据需要抽出其中篇章作为单独演出,也可和国内著名旅游景点联系,定期、定点进行商业演出,扩大达州的影响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