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问题应高度关注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9月03日 文章点击数:2011
农村“空心化”问题应高度关注
市政协特邀委员肖国权、市政协常委昝武君反映:
我市农村“空心化出现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定居在城镇,户籍仍在农村但已完全或基本脱离农村及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大量“非农化”现象严重。调查表明,不少地区举家外出,非农化率达70%左右,少数村社达到80%以上。二是劳动力高度老龄化。据调查统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中,50岁以下青壮劳动力不足20%,农村“劳荒”呈常态且逐年加重。三是农业资源严重废弃化。民房空置十分严重;新农村综合体入住率普遍较低,“建新不拆旧”现象十分普遍;大量耕地摞荒弃耕,土地资源闲置浪费惊人;大部分地区农村水利设施管护缺失,废弃相当严重。四是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空壳化”。除少数地区实施国家产业发展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外,多数地区的产业发展未形成规模,绝大多数村社无任何集体经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困难。五是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村教育事业逐渐萎缩,不少乡村小学因生源严重不足而停办。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严重背离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造成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主体缺失,对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成潜在隐患。对此,务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警惕对其现实影响和潜在的危害。特建议:
1.坚定不移地走小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应坚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流转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让大部分、甚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实现就地城镇化,从根本上减轻和避免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无序地流入大中城市成为“无业市民”的状况。
2.坚持“产村相融、宜工宜农”的新村建设模式。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必须坚持“产村相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农则农”的发展模式,坚持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新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结合本地实际,就地或就近规划兴办生产、加工或服务型实体产业,让农民群众实现就地转移,就地或就近安置就业。
3.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央、省、县、乡镇四级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并建立常态、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严格目标考核,对弄虚作假,谎报冒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单位和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规避因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
4.建立惠农政策投入长效增长机制。现行的惠农扶持政策,实行“普惠制”补贴方式,已不适应农村“空心化”的实际状况。要加快试点步伐,尽快建立打破“大锅饭”,真正实现“谁种田谁受益”,“多种多补,不种不补”的补贴机制和方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主要粮食和油料产品的“终端补贴”方式,充分发挥惠农补贴的政策效应。
5.强化新型农民培训。坚持把国家新型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并长期坚持不懈地组织实施,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业企业家,新型农场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