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亟待改善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9月03日 文章点击数:175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亟待改善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反映:
目前我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主要分布在市辖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占全市社区总数的7.8%;现有执业医师177人,助理医师77人,护士208人;有开放床位数(含编制床位数)373个。据调查反映,社区医疗机构在履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中,在为公众提供快捷医疗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赢得了大多数社区居民的信任。然而,社区医疗机构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设备落后且不足。目前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尚未配备B超机、心、脑电图机、尿机、视力筛查仪、壁挂式全科诊疗系统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功能发挥。二是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一些小社区卫生服务站通常只有3—4人,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才30人左右,医护人员占社区人口比例约万分之五,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由于医护力量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被大打折扣。三是技术指导体系不健全。按照相关规定,各大医院应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指导联系制度,但目前各大医院与卫生服务站尚未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指导关系。四是经营收入不能满足正常运转。由于卫生服务站属民营性质,实行药品零利润政策后,其主要依靠公共卫生补贴和基本药物补助来维持经营。而实行五免六减政策后,由于诊疗收入不足,一般难以聘请名医坐诊。受其影响,卫生服务站基本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五是药品采购体系不完善。据调查显示,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价格存在着结构性偏高问题,其部分药品采购价高于市场价,例如骨肽和头胞肤辛酯胶囊,市场价分别为4元、6元,而社区医疗机构采购价却分别为33元、11.24元,远高于市场价。一些价格低廉的基本药物,却又难以在采购网上买到,如甘草片、硫酸沙酊胺醇等。为此建议:
1.积极推进大医院托管,组织“名医进社区”活动。据一些地区经验表明,通过实施大医院托管,有助于强化社区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功能和提升业务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实现对患者合理分流目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
2.适当增加基本药物品种,降低药品价格。国家应适当增加基本药物品种,让居民能更大限度的享受到零利润药品,以降低其医疗费用支出,减轻医疗负担。对基本药品采购价高于市场价的药品现象,有关部门应加大清理力度,防止行业违规行为的发生。
3.拓宽社区医疗机构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医保部门应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慢性病药物、门诊费报销和医保刷卡定点消费范围。如此既可增加社区医疗机构的基药补助收入,又能方便居民就近治疗,使社区医疗机构的便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4.强化社区医务人员培训,优化医疗设备配置。要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要通过建立大中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业务协作、人员交流、培训机制,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总体技术水平。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投入力度,定期对其医疗设备进行更新,按标准配备医疗仪器、设备,以增强和提高服务能力。
5.扩大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覆盖面,实现网点合理分布。鉴于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网点稀少,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不断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使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6.完善、落实社区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社区医疗机构要有序发展,相关部门尽早制定出台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发展规划,要结合城镇人口分步骤推进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要重点明确相关建设标准,即社区医疗机构用房面积标准,社区医疗机构设备配置标准,社区医疗机构人员配备标准。与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将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情况纳入重点考核内容,以确保规划的完整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