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政协探索创新履职能 引智聚力促跨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08年11月20日 文章点击数:9239
开江县政协
探索创新履职能 引智聚力促跨越
开放改革30年来,开江县政协围绕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探索履行职能的新领域、新方法,不断丰富政治协商内容,创新民主监督形式,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挥政协优势,扩大横向交流与合作,以开展智力支乡工作为切入点,凝情联谊筑平台,广泛团结和联络开江籍在外乡友,不断为开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积极探索,创新“三项职能”。在坚持“三在前”“三在先”的原则基础上,试行开展了“对县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协商”;加强民主监督,深化民主评议的内容和形式,成功探索“双向民主评议”活动,围绕“加快发展、优化环境”,在“民营经济政协委员和服务民营经济的执法部门”间,就政协委员中民营经济业主“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和服务管理民营经济的执法部门“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双向互动式民主评议,并将这一活动连续三年深化拓展;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支持和鼓励广大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和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广泛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献策出力,坚持实行县委、县政府、县政协每年对优秀提案和提案办理先进的表彰制度。同时,加强地方政协统战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于1983年9月成立了当时全国第一个县级统战理论学术团体,倡议主办“统战理论专题研讨暨政协工作横向交流联系会”,加入“秦巴毗邻地区政协统战理论研讨会”,与周边30多个县市区政协组织、统战部门开展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拓展了开江县政协、统战理论工作研究的空间,提升了履职创新能力。
发挥优势、巧筑平台,引智聚力促跨越。开江县政协紧扣发展第一要务,与政协职能作用的发挥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智力支乡联络工作,于1984年1月发起成立了“开江县智力支乡联络委员会”,在家乡与乡友之间筑起了一个联络交往、合作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把全国各地8万多开江籍乡友友凝聚到促进家乡的发展上来。利用在外乡友的智力优势、信息优势,积极为家乡传递信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并为开江的人民外出求医、求学、务工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支持,进一步拓展了政协工作的领域和途径。一是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24年多来,已相继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广州等10多个省会城市建立和完善了智力支乡分会,在深圳、柳州、南充等15个中等城市建立和完善了智力支乡联络组,有效联系联络重点乡友8000多人,形成了家乡靠乡友,乡友联乡友,乡友联朋友,纵横交织,具有统战特色的人才网络。二是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为建好乡友人才资源库奠定基础,每年与县人事局、县招商局合作,开展一次在外乡友情况的普查工作,修订1—2个城市的乡友名录,编印《智力支乡》简报,设立乡友热线电话,开通智力支乡网页,通报各地乡友支持家乡的动态和成果,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急需解决的经济技术课题,建立起了快捷的信息通道。三是组织走访联谊。县政协每年都要赴乡友集中的城市召开乡友座谈会,走访慰问乡友;并利用新春佳节,组织回乡乡友与县委、政府领导进行座谈,听取乡友的意见和建议,共谋家乡的跨越良策。每年县政协全委会将邀请成渝两地的工商界、文化界乡友代表回乡参政议政、献计献策,作为一项经常性、制度性工作;并安排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所在小组听取乡友意见,有效地把全国各地的知名乡友代表人士团结在政协这个大家庭之中。四是提供关怀援助。家乡是在外乡友的坚实后盾和有力依靠,在外遇到困难,尽心竭力提供帮助。如2003年,一乡友在广州被人无故打成重伤,开江县政协通过向广州市政协发去请求函,并在广州智力支乡分会多次呼吁奔走的情况下,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多年来,帮助乡友解决具体困难千多件。五是凝聚力量,共兴桑梓。努力为促进开江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服务。开江县政协以智力支乡为着力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在北京、重庆、成都、广州、深圳等地招商、项目推介,促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的引进。相继促成“舰船燃气轮机试验”、国家“10万亩油橄榄种植开发”项目落户开江,为“舰船燃气轮机试验”协调到首批年500万立方的天然气指标,推动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姻、合作。倾力支持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县智力支乡,北京乡友和旅居台湾的乡友等发起在开江县建立了多个教育基金会,筹集基金款100多万元,一些乡友以个人的名义创办了助学、助教机构。多几年来,已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人次,表彰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4500余人次;为50多名中青年干部、科技人员到广州、杭州、昆明等地的高等院校、医院、工厂进修学习牵线搭桥,收到全国各地乡友捐赠的图书2万多册。竭力开展救灾、扶贫济困工作。在大灾大难面前,在扶贫济困方面,开江县政协发出倡议,向各地乡友及时通报情况,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海内海外的乡友、同胞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尽绵薄之力为家乡贫困群众捐款捐物、修桥修路。在今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面前,各地乡友向灾区捐款捐物四百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和家园重建,为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积极贡献他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