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园区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4年03月12日 文章点击数:10650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园区的建议
提案者:王飞虎
主办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提案内容:
2013年以来,持续的雾霾天气席卷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西南等地区,其中四川、重庆等地受雾霾天气影响较大,空气大范围的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源于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和产业粗放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不够。近年来我市,虽然在改善居住环境,推进民生环保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城市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性的创建对于空气污染治理收效甚微,亟待下大力气开展源头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市化工产业区作为我市兴工强市的主要载体和火车头,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规模产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要求,区内现已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年产1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4万吨硬质炭黑和获得国家新能源奖励利用煤焦尾气转化生产年产4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年产120万吨硫酸、年产40万吨食品级磷酸等项目。初步建成了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煤焦化工和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链。但尚存在总体实力较弱,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环境容量有限等问题,急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鉴于此,结合经开区实际就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生态园区提出如下建议:
一、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其中,“减量化”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或二次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园区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要求。由于工业园区具有易形成产业集群、已与开展循环经济、土地集约利用以及便于管理等优势,因此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抓重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可以引导、辐射、改造传统产业,利用生态工业园自身的示范作用,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的潮流,建立起相当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态产业链条,以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或少污染、资源再生、废物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产品绿色化和生产过程清洁化,推动工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推进传统产业生态转型和结构重组,加速工业生态系统进化演替过程,引导园区企业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布局的需要。目前,市化工产业区已初步形成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等化工产业链,但各产业链间的配套性、协调性、关联性不强,产业链过短。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企业将改变传统直线型的生产过程和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组织工艺路线,确立多线形、网络状的资源利用模式,高效合理、多营养级、多层次地利用资源能源,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深层次解决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工业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结合,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生态环保型的跨跃。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使园区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依托支柱产业,逐步建立园区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联动机制,发挥园区(集团)的带动作用,引导并支撑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转变思维模式和发展范式,促进生态工业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三、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生态工业园区的对策及建议
达州经开区在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同时,应坚持科学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走“产业创新、经济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节约、环保、安全的生产方式,努力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生态园区。
(一)完善生态产业链。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是达州经开区的产业特色,应坚持“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技术进步、节能环保,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高碳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强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盐卤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等化工产业链的培育和延链补链成链,集中集约布局发展化工产业项目。同时,在工业园区现有的基础上, 确定园区的支柱产业, 积极引进能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生态链(网) ”的企业, 以及能利用区内已有企业的废物和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 并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重点引进补链企业和项目, 从而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工业生态网。引进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类产业, 形成以闭环反馈为特征的工业共生链。
(二)提高准入门槛,严把企业入园关。建立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环境等为主要指标的筛选评审机制。一是对污染较重且不能有效治理的项目, 坚决不准进入园区。二是对科技含量低、 以资源消耗性为主的小型企业全部纳入拟建的中小企业创业园。三是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能够有条件实现物质和能源转换的项目入园。全面清理长期停产企业,及时清缴闲置土地,限期治理企业污染排放。
(三)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化工项目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鼓励企业之间产品、副产品、废料互为原料,加快天然气、磷硫、富钾卤水、工业尾气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天然气、硫磺、盐卤资源总回收率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目前, 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对于工业污染治理方面, 主要采用的仍然是末端治理方式, 虽然末端治理在工业污染治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其弊端也非常显著, 如无法真正消除污染, 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在经济上治污成本又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清洁生产能够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清洁生产是指为了保持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持续的提高工艺、产品及服务, 应用整合性及预防 性的环境策略, 减少人类及环境受到的危害。对工艺而言, 清洁生产节约资源, 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及降低废物排放量与毒性。清洁生产对产品而言, 在原材料的取得至最终处置的产品生命周期中, 降低产品对环境、 健康及安全的冲击。
(四)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实施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的技术改造,鼓励入园企业发展“废水、废气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分年度推广一批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新技术、培育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严格控制入园企业环保生产标准,淘汰低水平、重污染、高耗能、安全性差的产品及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安全生产等级和环保排放标准。
(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大力开展生态工业理念的宣传, 引导企业把生态工业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让企业法人真正成为发展生态工业的组织者、创造者和执行者。二是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在资金注入、土地配比、人才供应等方面向生态性企业倾斜。三是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管理。要坚决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排污单位要限期治理,逾期不能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业或者关闭;对超标排放和偷排污染物的单位,要严厉处罚;对威胁公众环境安全的排污单位,环保部门要责令其停止排放污染物。对治污能力强, 废物排放量小的企业, 实行税收优惠。
(六)建立科技支撑平台。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其开发对环保技术的要求很高, 而我国在此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目前, 现有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 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环境保护技术的能力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各大跨国企业, 这是生态工业园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因此,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鼓励企业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 在实践中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 并进一步加大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 争取引进更多研发中心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