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当前位置:首页>>提案选览>>正文

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及管护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4年03月12日 文章点击数:12344

 

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及管护的建议

 

  提案者:陈明星、潘广全

  主办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提案内容:

  农村公路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重点推进的工作内容之一。在全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期对达州市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农村公路建设总体情况较好,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部分村(达州通村公路达71.2%)未通公路,道路建设质量差、通行困难、管理不到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问题,尤其是比较偏远和地形复杂的村更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地势险、面积广、建设难度大

    1.地理条件恶劣。达州市境内的地势特征主要表现为东北高(大巴山区),西南低(盆地丘陵区),其中山地、丘陵地区,分别占幅员面积的70.70%28.10%,多数地区山势陡峭,地理环境恶劣,道路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给公路建设,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带来严重影响。

    2.幅员面积广。达州市下辖七个县市区,辖区面积达16591平方公里,广阔的幅员面积给农村公路的建设投入带来极大压力。如在万源市某乡一个仅300人的小村庄,由于地处偏远,需修建村道长达20公里,且修建难度很大。按建设投资测算,除政府补助外,尚需人均集资万元以上,当地村民基本无力承担,而巨大的投资缺口也使该项目在短期内无法完成。同样受此影响,全市目前仍月1个乡和1061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占全市行政村个数的28.8%。此外,在全市6779公里的县乡公路中,等级公路为3953公里,等级率仅为58.3%,而其中铺筑高等级或次高等级路面的仅月355公里,占5.23%。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普遍存在着“三低一弱”现象,即技术等级低、路面铺装率低、通行能力低、抗灾能力弱,且不少路段仍是“晴通雨阻”,通达深度不够,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我深信,全省类似达州通村公路情况不在少数,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相比还很不适应。

    (二)补贴低、收入少,资金筹措难

    1.补贴水平相对偏低。由于地方财力较弱,财政补贴有限,“十一五”期间,达州市通乡油路补助标准为每公里40万,通村水泥路补助标准为每公里10万。“十二五”期间,补助标准有所提高,通乡油路普通县为每公里25万,贫困县为每公里35万。但据实际建筑成本测算,目前仅硬化一公里通村标准水泥道路的总费用即为40万元左右,而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路段其修建费用则更高。因此,仅靠财政补助仍远远不能满足建设资金需求。

    2.村民集资困难。在农村道路建设产生资金缺口的同时,面向村民的集资工作却面临巨大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不少家庭举家外出,且部分村民已在县城或集镇购买房屋,其家乡意识逐渐淡化,对支持家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较低。二是集资金额偏高,超出农民承受能力。目前,由于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农村居户的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其收入偏低,而在一些地区,由于住户较少,其所需承担的集资金额已超过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据某乡村民反映,该乡乡道建设需人均集资300元,村道建设需人均集资800元,社道建设则再需人均集资800元,对于一个四口之家来说,近万元的集资压力堪称沉重。受上述困素影响,农村公路建设的集资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如某村反映,当地用于村道建设的财政补助资金虽已到位,但村民集资款收取率则仅为72.1%,为筹措资金,村委会成员不得不东拼西借,并为此背上高额债务。

    (三)规划乱、标准低,养护效果差

    1.缺统一规划。与农村公路建设面宽量大的工作相比,缺乏熟悉规划、建设的相关技术人员,使乡村道路建设普遍存在规划不合理,且相互不衔接等问题。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乡镇、村道路规划往往自成体系,部分村与村、乡与乡之间公路虽近在咫尺,却由于土地、资金等利益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各方均不愿修建节点路段,以致出现距离仅为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断头路,既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同时也降低了公路利用率。

    2.建设标准低。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大部分通村公路主要利用老路进行维修、硬化,随弯就坡,规定的建设宽度和厚度打折扣,技术标准较低,错车极其困难,安全隐患大。

    3.养护效果差。养护和管理应当是农村公路建设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从目前情况来看,通乡油路的养护工作因主要由交通系统负责,故其养护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通村公路的养护则由各乡镇、村自行负责,其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使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往往难以为继。据对10个乡镇59条村道路况调查发现,部分损毁和严重损毁的村道已分别占32.2%8.5%。可以看出,维护资金的缺乏与养护和管理机制的缺位,已对乡村公路的前期建设成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公路建设滞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受地方财政、农民集资能力、村社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山区乡村公路建设滞后问题尤为突出。如在万源市中坪乡8个行政村中,仅有两个村的村道已完全硬化。村道建设滞后,给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如渠县汉碑乡某村由于不通公路,村民修房仅运输费用一项即占房屋造价的一半。为此,当地群众对修建道路的呼声非常强烈。不少村社想发展集体经济或个体经济,但因道路不通或通行能力差而放弃发展,更不说引入外来投资;即使有经济作物也因道路不通难于运出变成农民收入,致使不通公路的村社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由此可见,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求相比,乡村道路建设在推进速度,建设质量方面仍存在着不少差距,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影响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国家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措施,使广大群众进一步理解农村公路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意义,摒弃狭隘、保守的思想认识,有效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关心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组织领导,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1.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省政府应研究区别对待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全省不能一刀切,并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各地应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或配套资金力度,以解决资金缺口。再一个方面,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宣传,鼓励农村居民投资、投劳参与家乡道路建设,尤其是注重发挥农村外出成功人士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

    2.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各职能部门和镇乡村要相互配合,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公路建设顺利实施。

    3.强化资金、质量、项目进程监督。一是强化资金监管。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款项,要通过村务公开等形式完善监督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二要强化质量监管。通过吸纳村民代表、技术人员组成质量监管机构,全程监控工程质量。三是强化项目进程监管。对还未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和监督力度,确保通村公路的按时完成。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建设标准

    1.搞好农村公路规划。要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科学性,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县级统筹的方式,对农村公路进行合理规划,切实解决因规划混乱而产生的断头路问题,增加农村公路的硬化通达深度,提高公路的使用效率。

    2.提高资金使用率。集中力量分年度实施路面硬化,防止产生烂尾工程,力争建一条成一条,避免因资金不足延长工期而出现先泥碎、后硬化的重复建设现象。

    3.增加附属设施的投入。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村公路,特别是村道,基本无路牌、路标、护栏等附属设施,农村公路安全事故不断增多。建议省政府出台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加强对公路附属设施的投入,以满足公路运行的安全性需求。

    (四)增加公路管养投入,强化管养措施

    为确保农村公路的“应养尽养、养必见效,应管尽管、管必到位”,建议按照多元投入方式,建立农村公路管养基金,一是省政府应出文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逐渐加大对农村公路管养的投入比例;二是通过村民集资方式,适度征收养护费用;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资金捐赠。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道路管养制度,确保农村公路特别是通村公路管养在组织领导、机构人员、制度职责、配套资金、附属设施、督查考核等方面的“六到位”;督促各乡镇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养护规范,突出抓好破损路面修复、路肩整治、日常清扫等关键环节,真正实现农村公路的畅通、安全。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