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达州市农产品品牌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4年03月12日 文章点击数:10599
关于打造达州市农产品品牌的建议
提案者:王明、庞菁、李代术、李声文、庞启伟、
朱莉
主办单位:市委农工委
提案内容:
农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与质量的竞争,而技术水平、质量优劣最终由品牌效益所体现。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创建,才能提高农产品价值及形象;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同时,也是建设美丽新村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农产品品牌创建现状
我市尽管已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7个,绿色食品23个,有机食品6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但所申报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只重创建,轻使用和培养,大多在家“睡觉”,未能挖掘潜力和发挥效益。没有一个像“涪陵榨菜”、“眉山泡菜”、“龙井”、“铁观音”、“汇源果汁”这样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缺乏拥有全省“著名商标”,全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农产品品牌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创建重视不够。因缺乏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科学投入体系,加之品牌由谁来创建,主体不明,政策、资金、责任、规划落实不到位,使得生产者、经营者、企业和管理部门对品牌创建积极性不高。品牌创建大家只是吼,无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
2、缺乏规模产品。规模支撑品牌,先有规模后有品牌。目前,标准化、规模化的种养基地建设滞后,未形成规模化种养,基地零星分散,管理粗放。“挎蓝小卖”或“挑担叫卖”能形成品牌吗?一家一户的种养能创造品牌吗?分散或割锯性生产经营难以形成组团出击,抱团联合,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
3、无精深加工企业。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现有的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小,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引进不重创新,重模仿不重开发,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且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长期以来沿用天然晾晒,自然风干,马路铺晒等落后手段,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物耗、能耗相对较高。
4、缺乏品牌意识。争创品牌的开拓创新精神不够,满足于小富即安,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参与市场的磨练,更缺乏将特色农产品转化为名优品牌的意识,如达川区龙会乡的茶叶被浙江商人收买当作“西湖龙井”出售。
5、未按标准生产和品牌认知困难。大多数种、养殖户都是随意种、养。未按照标准化生产和养殖,过分追求高产,而轻视其产品的营养成分、口感、安全等品质。现实中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未体现,优质未必优价。很多人把注册商标认定为品牌,品牌认知困难,缺乏品牌的营销策略。
围绕我市地域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就我市农产品品牌打造做以下建议。
1、加强领导和宣传,为创建农产品品牌创造良好条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品牌推进工作委员会,负责品牌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分类指导、资源整合、考核奖励等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提高品牌意识,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向创建主体传授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品牌建设思路,提高品牌拓展增效的意识和能力。
2、做实做强基地,为创建农产品品牌夯实基础。农产品品牌的形成依托于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发展。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抓好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苎麻、中药材规模基地建设和生猪、牛、羊等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一定要做实、做大、减少水份,每个主导产业要有一套领导班子,一个详细规划,一套发展政策,一个实施办法,一套考核办法。制订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高标准,要有企业和专业人士参予。各项目标、任务、责任重在落实,不能让其悬空。有了强大的生产基地,才能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奠定基础。
3、实施标准化生产,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质量保障。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品牌战略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的合作,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技术规程,指导我市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种养大户,企业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以及追溯制度,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质量保障。
4、强化科技,培育龙头企业。围绕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的品牌发展机制,加大专业型人才的培育、引进;加大对技术人员、企业、种养大户、业主技术培训;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科技项目合作;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在龙头企业培育引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几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在国内外市场有竟争力的龙头加工企业,不断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为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条件,可先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品牌,以品牌促基地建设、促规模发展,政府及职能部门在此方面要搞好相关服务。
5、落实扶持政策,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注入活动。打造农产品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这方面一定要落到实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产地产品认证、农业科研等方面的投入,重点支持规模基地,科技示范园和加工企业,并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和著名商标、省级品牌、绿色食品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和补助。
6、加强农产品品牌管理,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结合我市优势和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并挖掘其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人文风土、传说故事等,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个人特色。并从品牌名称由来,历史传统特色,品质卫生标准,加工工艺特征,原材料特质,认证单位,产地范围,标志的使用等方面加强品牌管理,打好生态、绿色、 安全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的美誉度,使达州产的品牌农产品成为消费者“信赖”消费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