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主席会成员视察宣汉县土家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的报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5年03月27日 文章点击数:13019
市政协主席会成员视察宣汉县土家族乡镇
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的报告
一、土家族乡镇发展现状
宣汉县是全省土家族人口最多、唯一聚居并建有土家族乡的县,今年年初省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政策。该县共有土家、苗、壮、彝、瑶等少数民族31个,人口近7万人,其中98.73%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土家族乡和樊哙镇。5个民族乡镇幅员576.4平方公里,辖43个村6个社区,共18123户68386人,其中土家族47915人,占70.7%。近年来,宣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该地区发展面貌有较大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一)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是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87亿元,加快了交通、农田水利、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南坝至樊哙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正加快实施,硬化公路248.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8%。扎实开展土溪口水库前期工作,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38个,新增有效灌面1.2万亩,解决了1.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将新村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建成特色村寨4个、新农村聚居点3个,改造危房3.17万平方米,改善了1400余人的居住环境。抢抓农网改造升级机遇,完成电网改造66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立足自然和资源优势,制订发展规划,扶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培育大鲵、肉牛、山羊、鸡等养殖大户近2000户。重点扶持发展林木、中药材、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中药材近11万亩,产量2200余吨,其中云木香药材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发展白肋烟4000余亩,年产值900余万元。依托百里峡国家AAA级自然风景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三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较快发展。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恢复边远山区教学点15个,新建教学、生活用房1.5万余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8000余平方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2%。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宣汉县本级财政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卫生院用房及业务用房1.14万平方米,新增村卫生站(室)5个,村卫生站(室)总量达44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建设了农村综合文化站、渡口土家风情广场,高起点规划打造土家村寨,举办民歌节、赛歌会等民俗文化活动,“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等成功申报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薅草锣鼓歌舞《幸福生活抿抿甜》代表四川省登上央视舞台。
(二)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一是开展救灾救助。妥善安置受灾和困难群众,完成54户256人的房屋重建和维修加固,发放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各类救助金137万元。认真组织低保对象听证评议工作,民族乡镇享受城乡低保4424户5905人。二是加大社会保障。落实五保供养条例,供养五保老人787人。积极兑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政策,按规定发放生活困难补助、伤残病退军人定期补助、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贴等。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645人,参保率46.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三是落实惠民政策。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受益学生4439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5.52%。通过打卡直发形式,全年兑现粮食直补、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等各类财政综合直补资金1345万元。
(三)发展思路切实可行。宣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确立了“修路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土家族乡镇脱贫发展。一是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推进南坝到樊哙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规划建设连接达陕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加大特色村落、产业基地道路建设,破解交通瓶颈。二是突出壮大特色产业。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重点,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制定百里峡景区旅游规划,打造百里峡核心景区,带动中药材、水果、绿色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结合土溪口水库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百里峡景区打造,建设一批土家新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四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培养更多高校人才和中职技术人才。五是传承发展特色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民族文化活动,推广土家文化习俗,扩大土家文化影响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视察中,视察组一行亲眼见证了土家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变化,真切感受了干部群众思富求变的迫切心情,尤其是龙泉乡罗盘村干部群众筹资投劳修建通村公路81公里,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但客观比较,土家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还较落后,离群众期盼还有很大差距。
(一)发展底子较薄。因地处秦巴山地灾害区、川渝暴雨滑坡区、川东伏旱气候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发展基础差、底子薄。2013年民族乡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07元,仅为宣汉县平均水平的42%;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548元,比宣汉县平均水平低637元;贫困发生率高达28.7%,是全省贫困发生率的2.5倍。
(二)基础设施较差。5个民族乡镇已建成的公路中绝大多数为泥结碎石路,等级低,路况差,目前还有4个村、43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有2.4万人需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有5个村民小组不通,群众生活还十分困难。
(三)产业发展落后。虽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但受交通、技术和市场制约,开发转化力度不够,生产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旅游业和商贸业发展尚未形成有效规模。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事业方面,建设寄宿制学校面临教学及辅助用房、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如:龙泉中心校学生宿舍多为仓库、教师宿舍改造而成,生均住宿面积不足0.18平方米,不足15㎡的房间挤住了29名学生,存在安全隐患。学校食堂简陋,学生洗脸洗澡无法提供热水,功能用房和教学设施严重不足。除中心校外,其他教学点多为临时代课教师。在卫生事业方面,诊疗和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缺乏,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文化事业方面,5个民族乡镇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还较少,土家族节庆活动,特色街道、风情村落缺少。
(五)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畅,发展产业和农民出行受制约,农民持续增收难;缺乏通信基站,通信信号仅靠重庆开县自由覆盖,通话质量差;龙泉和漆树乡农村信用社网点撤销至今未恢复,群众领取粮食补贴、残疾补助需到几十公里外的樊哙信用社领取,路费超过补助金,群众反映强烈。
三、对策和建议
视察组认为,宣汉县土家族乡镇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议要以落实少数民族待遇县政策为契机,利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土溪口水库开工建设等有利条件,理清思路,统筹谋划,规划引领,强力推进土家族乡镇跨越发展。
(一)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对土家族乡镇发展要高标准规划布局,制定樊哙片区扶贫专项规划,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力争纳入省级专项规划。高质量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各项规划要统筹、协调,实现“多规合一”。
(二)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宣汉县成立专门班子主抓土家族乡镇发展工作,梳理民族乡镇享受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向上对接和争取,并储备和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促进项目资金精准落实到位,用足用够用活扶持政策。
(三)夯实跨越发展基础。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强交通建设,尤其要加快至重庆城口、连接达陕高速等出入大通道建设。加大供水、环保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加快山区通信基站建设,确保群众通信畅通。恢复龙泉、漆树等乡镇农村信用社网点,满足群众金融服务需求。
(四)做大做强产业支撑。重点支持土家族乡镇文化生态旅游、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增强民族乡镇自我发展能力。把旅游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先导产业,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区旅游扶贫规划的机遇,聘请专业团队全面深入地调查评价旅游资源,提前储备包装旅游项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打造百里峡核心旅游景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积极引进药企,开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族乡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校舍改造建设、教师周转房、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大中专学生,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落实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2014—2016年规划,优先安排土家族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建好乡和村两级卫生院和卫生站。抓住定向培养等政策,解决医疗人才匮乏问题。
(六)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设立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专项工作经费,挖掘土家文化,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培育土家族文化传承人和优秀文化工作者。积极推广土家文化习俗,规划建设土家文化博物馆、土家新寨,展示土家文化风貌。加强土家余门拳、薅草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