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视察调研>>正文

“渠县汉阙和城坝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5年09月15日 文章点击数:22884

渠县汉阙和城坝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四川渠县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特别是汉阙、城坝遗址在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今年4月中旬,由省政协王正荣副主席带队,四川省政协、达州市政协、渠县政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文博专家学者对“渠县汉阙、城坝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同题调研。

一、基本状况

渠县位于四川省东部,渠江流域核心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经济带重要节点,因其悠久深厚的汉阙文化和以城坝遗址为载体的古賨人文化,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古賨国都”。

(一)主要历史文化资源情况。一是汉阙概况。境内现存有距今近两千年的汉阙67尊,约占全国汉阙总数的四分之一,数量居全国之首。以其高超的建筑手法、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享誉海内外。1961年,冯焕阙、沈府君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将渠县6处汉阙以“渠县汉阙”名目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城坝遗址概况。城坝遗址位于土溪镇城坝村和天府村,占地约550公顷,是目前国内少有的特大型遗址。该遗址春秋战国时期为古賨国之都城。公元前314年,秦在此设立宕渠县,兴盛延续达1000余年,其间屡为州、郡、县治所在地,是目前川东北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池遗址,是纪录賨人文化乃至巴人文化的活史书。2006年,城坝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保护与利用情况。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渠县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护责任。渠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意见》、《城坝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健全了文物保护网络体系,县、乡、村层层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渠县汉阙保护规划》并已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城坝遗址保护规划》正抓紧进行。二是开展发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文旅结合。2005年,省文物考古院对城坝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在川东地区首次发现棺椁制木椁墓和大量漆器,填补了川东北地区的考古空白。去年3月,又对城坝遗址进行了50万平方米的田野考古勘探,初步探明遗址部分功能区划。去年11月,对城坝遗址正式进行第二次约800平方米考古发掘,已出土的器物300余件,遗迹67处。2012年,省文物考古院对渠县汉阙进行了初步勘探,基本摸清了汉阙的神道、墓葬等情况。2013年,举办了“渠县汉阙和秦汉文明学术研究会”,中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等25名专家学者为渠县珍贵遗存的保护利用“把脉开方”。近年渠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将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旅游总体规划,以賨人文化为重点,建成了賨人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67尊汉阙,建成国内唯一以汉阙文化为主题的多媒体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文物的传承、保护。

二、主要问题

(一)本体保护能力较弱,保护措施不力。一是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甚微,导致保护措施不力,保护技术单一,本体保护工作中的技防、消防、雷防、远程监控等设施尚未投入,只进行简单的人员看护,安全隐患多,汉阙风化腐蚀情况严重。二是文物保护机制不健全,保护机构层级低,文博专业人员不足。

(二)考古发掘面积不够,工作进展缓慢。一是发掘面积太小。城坝遗址面积目前已达550公顷,考古发掘面积仅850平方米,考古勘探面积仅100万平方米,发掘、勘探面积太小不能全面了解遗址的历史价值。二是发掘研究进度太慢。由于发掘队伍单一,技术力量不足,田野考古工作无突破性发现,两次发掘的研究及报告都未完成,严重制约了对该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三)保护利用规划滞后,宣传力度不够。城坝遗址虽已具备申请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基础工作和向上汇报不够,至今只列入储备项目。《城坝遗址保护规划》正在编制,《渠县汉阙保护规划》还未正式公布,相关的保护和展示规划还尚未启动。此外,渠县汉阙、城坝遗址作为川东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在对外宣传上缺乏顶层设计,影响了历史文化资源知名度的提升,制约了渠县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巴賨文化研究不够,资源利用不高。渠县是川东北地区巴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阙、城坝遗址作为川东北地区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对认识和研究巴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会,巴賨文化缺少有深度、有影响的课题研究和学术成果,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低。

三、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全方位予以支持。一是加强领导。市、县两级政府要站在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汉阙、城坝遗址对于建立巴蜀文化序列的重大意义,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切实担负起管理责任,将汉阙、城坝遗址的保护利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文物保护工作予以规范、指导和支持。二是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汉阙、城坝遗址的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合力编制好保护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确保本体保护中技防、消防、雷防、远程监控等设施齐全。三是完善机制。积极争取,努力形成省级负责指导、市级组织协调、县级主导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巴賨文化学术研究会负责学术研究,渠县组建遗址考古公园管委会负责汉阙和城坝遗址的管护与开发利用。四是支持协调。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要加大与国家文博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衔接,渠县党政主要领导积极配合,争取扩大城坝遗址的发掘面积,以及汉阙、城坝遗址规划方案、项目立项、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相关部门加强工作的衔接和协调,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五是健全队伍。加强文博队伍人才培训,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文博高级人才,构筑巴文化发掘与研究人才平台。

(二)加快发掘,多学科合作研究。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应在不违反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快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度,以开放的态度开展多学科合作,引入省内外实力雄厚的考古研究机构和一些考古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从考古学、年代学、古建筑、古墓葬、聚落形态等方面开展多学科合作发掘与研究,尽快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及时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及早将出土文物回归出土地展示,这将有利于更好地科学制定保护利用规划。

(三)加强保护,高起点做好规划。一是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全力争取将汉阙和城坝遗址纳入国家“十三五”大遗址保护规划,启动相关保护和展示的规划编制。加快汉阙保护工程和安防工程的立项步伐,编制完成实施方案,尽快启动对沈府君阙维修工程建设。二是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汉阙和城坝遗址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保护现状、市场需求等方面因素看,要注重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品牌等多重价值,聘请世界级规划专家,高起点编制规划,加快文物本体保护、安防等保护性设施以及水、电、道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做好展示厅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推动城坝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三是制定地方性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明确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原则,强化管理机构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切实解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问题。

(四)塑造品牌,大力度开展宣传。一是把城坝遗址作为国故都定位,充分挖掘巴文化资源,推进考古研究取得新发现,抢占巴文化研究制高点,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巴文化发源地,加快品牌创意营销、包装的顶层设计,组织创作巴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出版巴文化通俗读物,建成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除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扎实、严谨、多学科整理研究外,还应举办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让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增进学术共识。充分发挥会议的带动效应和边际效应,把汉阙和城坝遗址推向全国。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保护规划及相关措施,让全社会了解文化遗产,形成共识,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