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视察调研>>正文

达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5年09月15日 文章点击数:24534

达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34月,市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开江县、大竹县、达川区等地,专题调研了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调研组实地走访龙头企业9家、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发放调查问卷120份,走访群众55人,召开座谈会3场,详细了解了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和协商讨论。

一、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农业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党政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政策的意见》、《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各类经营主体在水、电、用地、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对新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企业切实兑现品牌建设奖励政策。2014年,市本级共兑现农产品品牌建设奖励资金89万元。开江、大竹等地也出台了农产品品牌创建奖励政策,激励了各类主体申报创建名优品牌的积极性。

(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党政积极组团参加渝洽会、西博会、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活动,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搭建平台,推介展示达州特色品牌。相关企业认真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和营销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品牌产品宣传,提升了品牌形象,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巴山雀舌牌茶叶、绿升牌橄榄油、东汉牌醪糟、灯影牛肉、旧院黑鸡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享有较好声誉。

(三)产品品牌数量不断增多。截止2014年底,全市农产品已创建名优品牌369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件,四川省著名商标11件,达州知名商标55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4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5个。我市相继获得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香椿之乡、中国乌梅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等诸多美誉称号。

二、主要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一是企业观念陈旧。部分企业仍存“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舍不得花钱创品牌。个别企业商标甚至是在工商部门反复宣传、动员、引导下才注册的,即使注册了商标,也没能很好地宣传、使用和保护。二是企业实力不强。部分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好,无力投入资金进行品牌宣传,影响了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如“七星椒”卤菜在达州和川内都有一定知名度,但经营十多年一直未注册,经过工商部门宣传动员后,2011年也仅在服务类别注册,商标标注“三圣宫七星椒”,远未实现其应有的品牌效应。

(二)企业规模不大。一是基础设施较差。部分农业企业厂址较远,道路状况较差,用电、用水、运输成本偏高,制约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要素保障乏力。农业企业用地指标普遍偏紧,企业融资普遍困难,个别企业融资主要靠私人借贷,严重影响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三是加工能力落后。部分企业加工设备设施、技术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精深加工能力较弱。部分企业缺乏稳定、批量和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达川区乌梅产业,虽然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不但乌梅原料产量不足,而且企业加工能力也十分有限。开江杨板鸭及谷子里酒业等虽有品牌,但仍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一些企业存在有加工能力但无生产原料,有生产原料但又无加工能力的现象,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三)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加工技术含量低。大部分农业企业以初加工为主,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够,精深加工严重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而散,许多优质农产品只能作为原料进行销售或粗加工,如万源的马铃薯、大竹的豆干、开江的豆笋等虽有牌子,但因加工滞后导致附加值较低,影响名优品牌的创建。二是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大部分鲜销农产品没有经过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包装,或是包装设计简陋、制作粗糙,“三品一标”标识使用率不高,难以实施品牌化运作。目前各地多数特色农产品仍处于“有品无名无牌子”和“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状态,没有真正实现由产品利润、加工利润向品牌利润的转变。

(四)宣传推介不够。一是营销体系滞后。部分地方重生产、轻流通现象较为突出,流通渠道不顺、交易方式陈旧、管理手段落后,多数地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影响的交易网站等新型营销平台。二是营销理念滞后。部分农业产业协会、龙头企业现代营销理念较差,缺乏专业化营销队伍和捕获市场信息的能力,致使产品市场没有完全打开。三是品牌整合不够。产品市场乏力,“达”字号农产品品牌虽然正逐步走向全国,但“多、杂、乱、弱、小、散”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品牌无形资产共享机制未能真正形成,品牌效应未能得到体现。

三、对策建议

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重要标志之一。为把达州建成中国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做响做大“达”字号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达”字号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创建品牌。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引导相关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建设对于企业提升社会认同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理念,自觉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二是提升品牌质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附加值;加大设备更新力度,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提高企业加工生产能力;加大品牌研发力度,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著名商标,增强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品牌开发。通过“股份合作”、“合同订单”等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旧院黑鸡、宣汉牛肉等产业,创建新的农产品品牌。

(二)突出产业规模经营,做大品牌。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大力实施“一牌三化”和农业“4+8”工程,按照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包装一批、宣传一批的思路,整体编制品牌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分步推进。二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完善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设立本级专项资金,对知名品牌企业在项目报批、用地指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水网、路网、田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三是打造重点品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组建大型农产品品牌企业集团,实施与其经营发展相融合的商标战略,打造适应市场能力强、能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品牌。

(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一是突出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重点抓好农产品品牌基地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农业科技部门要为农业品牌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加强品牌标准化生产的指导,为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支持新品种研发。加大财政扶持,支持农业企业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研究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充分发挥良种良法在品牌建设中的技术核心作用。三是推进创新性战略。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品牌质量。重点研究推广规模化的保鲜储藏和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为品牌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提升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增值潜力。

(四)加大宣传推介,打造品牌。一是创新推介方式。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多形式、全方位进行宣传展示,打好“生态、富硒”牌,提升品牌知名度。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农博会、西博会、渝洽会、川货全国行等展销活动,为企业搭建活动平台,推介品牌农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市场。二是提升品牌内涵。深挖达州地域文化内涵,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改变小品牌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力打造“达”字号中国富硒农产品,做响做大做强区域品牌,形成规模优势,不断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推进产品直销。大力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促进品牌农产品直供直销,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四是发展电子商务。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行网络交易,让我市富硒农产品品牌逐步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大市场。

(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保护品牌。一是完善监管体系。企业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人才引进、设备配置,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要配齐人员,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预算必须的工作经费,提高从业人员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二是保护商标权益。打击仿冒、盗用商标行为,重点加强我市“灯影牛肉、旧院黑鸡蛋、巴山雀舌、东汉醪糟”等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净化市场环境,维护“三品一标”的公信力。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品牌企业在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商标注册、品牌认证及品牌包装、品牌宣传策划、品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格局,确保品牌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