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04月08日 文章点击数:4871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王守元委员代表政协大竹县委员会的发言
当前,我市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推广方式及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效果不够明显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建推广载体,在平台建设上求新
注重平台搭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载体,使新品种、新技术直接进入农户。一是以农业示范区展示为主攻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市、县农业园区,集试验、示范、展示、培训、推广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把好品种、好技术、好项目在全市推广开来。可本着“建、展、推”并重原则,组织农技人员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市场需求,做好园区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推广品种、技术。在此基础上,组织市县乡科技工作者、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到园区参观学习,确保科技成果真正送到田间地头。二是以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建设为着力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网络培训,选聘市、县科技人员作为教师。创建农民田间学校,现场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示范。三是以开展科技下乡为切入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科技大篷车、文化惠民活动等形式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科普知识。
二、创新工作机制,在科技落地上求实
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推行社会化服务,拓展科学技术推广领域,加速成果转化,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以 “四结合”模式创新推广农业新技术。一是与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加大政府、科技部门与龙头企业合作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与科技实体合作模式。注重选取集科研、推广、经营为一体的服务实体,进行技术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三是与专合组织合作模式。要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互派技术骨干挂职,常年技术指导。四是与农资公司合作模式。与各农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新肥料、新农药、新农膜等农资产品,农资公司以优惠价格供给当地农民,同时,对新产品进行示范使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推动农资新产品和农业新科技的广泛运用。
三、优化管理制度,在激情创业上求变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一是动态管理制度。对全市农技人员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进人公开招考,用人竞聘上岗,岗位人员依据工作能力和需要适时调整。完善农技人员的退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办、领办、协办农业经济实体。二是菜单培训制度。根据全市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相关部门结合自身业务,设计培训授课内容、建立师资队伍,下发到各地,再根据各地的需要,组织师资深入县、乡进行培训。三是奖励惩戒制度。与奖金挂钩,奖勤罚懒,鼓励上进;与岗位动态管理挂钩,把考评结果作为高聘、低聘、续聘、轮岗、待岗、解聘的主要依据;与创先评优挂钩,考评为优秀的可成为先进模范候选人;与工资晋级挂钩,考评为不称职的不能正常晋升工资;与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挂钩,考评为不称职的不能参加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与继续教育挂钩,考评为优秀的优先公派参加中长期专业技术培训或学历教育。四是强化保障制度。要保证农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时间,保障应有的工作条件,落实相关的工作和福利待遇。防止发生因条块分割、管人与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技人员管理缺位、经费短缺和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