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我市文艺工作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04月09日 文章点击数:4927
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市文艺工作的建议
褚晓玲委员代表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发言
近年来,全市文艺社团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会员7400余人,推出了各类文艺作品上万件,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 “兰亭奖”等多种奖项。但是,文艺工作仍存在与“文化强市”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文艺协会功能不健全,13个一级文艺协会中,大多无活动阵地,开展活动少;文艺奖励、扶持、人才引进等机制不完善,优秀人才稀缺,文艺人才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用有待强化,文艺精品较少、影响不大。
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营造文艺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文艺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提供支持、宣传部门指导、文联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听取文联工作汇报,研究文艺工作重大事项,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完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及时出台我市《加强和改进文艺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文艺工作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大投入力度。适度预算文艺协会活动资金。设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扶持和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并随经济发展水平逐步递增,探索建立各级财政共同分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艺事业发展投入模式。
二、创新机制,促进文艺繁荣发展
一是建立精品和重点项目创作扶持长效机制。实行重大题材签约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看好的优秀题材和重点作家“下订单”,与他们签订创作协议,全程跟踪服务,解除创作中的后顾之忧。实行精品项目扶持制。制订《达州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建立文艺创作项目申报制度,对体现“达州元素、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品牌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惠民”服务或以奖代补形式用专项资金予以扶持,鼓励推出优秀原创作品。实行优秀文艺人才宣传推介制。有重点地推出文艺名人,支持或帮助他们举办研讨会、个人作品展览等,加强文艺网站建设。邀请全国主流媒体和本地媒体进行集中宣传,进一步提高达州文艺家知名度,鼓励各类文艺人才创作更多弘扬正能量、讲好达州故事、传递达州声音的精品力作。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实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制定文艺人才发展规划,建立文艺人才库;注重培养和引进与现代文化产业结合,既热爱本土文艺事业,又掌握现代文化产业知识和市场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争取3-5年时间培养出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文艺人才,促使优秀中青年文艺骨干脱颖而出。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全国和省级知名文艺家制度,每年定期邀请达州籍和曾在达工作生活过的国家级文艺名人回达讲课、采风、创作、座谈等,带动我市文艺创作。改进文艺类职称评定工作。建立文艺人才奖励机制,三年颁发一次“巴渠文艺奖”,五年评选表彰一次“德艺双馨文艺家”。实行本土文艺家在国家、省级文艺评选获奖的二次奖励制度。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快文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有闲置的办公楼或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规划“文艺之家”,将其打造成达州文化长廊链上重要的文物景区和特色景点,文艺作品交易平台,文化交易市场。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发展实力
一是以创作为主线,拉动文化品牌建设。加大文艺创作的推陈出新,巩固和提升“巴山作家群”“巴渠画派”、“巴山摄影人”、“达州诗歌城”等文化品牌,建好达州文艺资源库,“巴山作家群”名人书库,加大对文艺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市属新闻媒体开辟文艺专栏,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本土文艺名人名作,开展文艺精品理论研究、专题推介、展演、出版活动,重塑我市文化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本土文艺创作。发挥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作用,推动地方特色题材文艺创作,加强农村文化艺术交流,努力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性的公共文化品牌。三是以文化产业为基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在保障文艺产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发挥文艺的市场效益,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文艺和旅游结合的文章,大力发展文艺培训等符合群众消费愿望和能力的文化娱乐品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发挥优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努力服务大局。各文艺协会要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三贴近”,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旋律鼓与呼。发挥艺术家的特长为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献计献策。二是壮大基层文艺队伍。强化乡镇文化站职能,有效引导民间文艺团体,将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整合,不断壮大繁荣基层文艺工作力量。三是开展群众喜爱的活动。多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开展文艺创作、文艺下乡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