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当前位置:首页>>提案选览>>正文

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实行精准扶贫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04月29日 文章点击数:42315

 

关于达州市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实行

精准扶贫的建议

 

提案号:市政协三届六次会议016

提案者:王明等委员

主办单位:市农业局

提案内容: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幅员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90余万,是全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达州地形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其中山区占70.7%,丘陵占28.15%,是非常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土地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山区常常是贫困人口的集聚区,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是我市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在产业扶贫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不少地方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使产业扶贫的应有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解决,对实行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部分群众思想认识较低。在扶贫走访调研中,发现部分群众对扶贫的期望值高,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以贫为荣的观念,更有甚者,一些群众未被评为贫困户还到村、乡闹访。

2、产业发展部分群众参与度不高。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一些地方干部群众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害怕失败,不愿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图发展,即使发展,也是被动接受。由于认识不同,群众参与程度不同,导致产业扶贫在不同乡镇、村组、农户推进的速度与成效也大不同。有的地方茶叶、花椒、水果、中药材、养殖等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其产品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有的地方仍然束缚在传统农业的圈子内,没有一个优势突出的、非常明确的主导产业,农民脱贫没有一条好的路子。

3、农村缺乏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决定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但目前我市山区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不少山区留守农民仅满足于在家带孩子、种粮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根本没有指望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4、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风险较大。发展特色产业与种植粮油作物不同,种植粮油作物目前不存在市场风险,而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进入市场,以合理的价格销售,才能获得效益并维持再生产,因而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而我市山区的一些特色产业规模小,精深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对接,使贫困山区发展产业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近年来虽然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特色产业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我市山区仍然占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

5、产业扶贫资金缺口大,产业发展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贫困村、贫困户自身经济非常有限,产业发展启动需大量资金,而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有限,产业发展还需要大量人才、技术等作支撑。但目前我市山区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缺乏发展资金;二是建设主体缺乏人才;三是帮扶部门缺乏技术。贫困山区因各方条件的原因难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近年来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多年难进人才、知识老化、技能退化、服务力不从心,服务难以跟上。

二、对我市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的建议

1、抓好扶贫宣传引导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智、最为重要的是搞好扶贫正面宣传工作,教育群众要有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在尊重他人的尊严情况下,树立等靠要可耻,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鼓励贫困户要有脱贫的志气和脱贫的信心。

2、搞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聘请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结合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消费习惯、产品特性、运输贮存、加工等综合因素,确定当地发展什么产业,并配套规划好田网路网渠网等基础设施,力争做到一县一产业、一村一品牌,一、二、三产业融动发展。打好我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牌、绿色牌、富硒牌。比如渠县以黄花为主做强做精黄花、水果等甜美产业;宣汉以蜀宣花牛为主,做大做强牛羊、食用菌等奔跑产业;大竹以醪糟为主,做大做强醪糟、香葱、香椿等香甜产业;万源以茶叶为主,积极打造茶叶、养殖等富硒产业;开江以橄榄油为主,扶持做大鸡、鸭等腾飞产业;达川区以川凤贡米为主,做精做强优质水稻、果蔬等绿色产业;通川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搞好休闲体验产业。

3、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各地一旦确定好产业发展方向,应积极培育能人、发展家庭农场、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引进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由他们带动产业发展,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发展模式,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供种(养)苗、技术、销售渠道,将产业实行分户承包,由贫困户承包一定的规模进行管理。再按照一定的价格由新型经营主体统一回收,进行销售、加工、这样既让贫困户有一定的责任,也消除了贫困户因无发展资金、缺乏技术等压力和风险,也便于产品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打造品牌,打破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大锅饭,能较好地解决群众参与度不高和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等问题,形成互利多赢的局面。

4、整合社会资源,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抓产业扶贫,首先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将相应的项目、资金、人才向产业扶贫聚集,采取对口帮扶、服务企业直通车、贴息贷款,建立山区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资金等方式向产业扶贫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同时我市在十三.规划中,应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做到每年各县、市、区至少不低于2000万元的资金投入产业扶贫。

5、搞好服务,严格问责和奖惩。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要引进或指派专业技术人员,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障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做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并加大对产业扶贫的奖惩和问责,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做得好的加大奖励,对产业扶贫工作不力,效果差的严格问责和惩处。

版权所有:政协达州市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市政中心西二楼
Tel:0818-2662617 2665643 E-mail:dzzxw@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备案号:蜀ICP备06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