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会共治”守护“食安达州”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11月01日 文章点击数:1535
强化“社会共治”守护“食安达州”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武正学在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反映:
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基础较薄弱,影响和制约因素多,部分领域的问题仍然较突出,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多。特别是“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食品企业小散乱差,食品数量、安全面临巨大压力;二是农户分散经营突出,正确使用农药兽药面临巨大挑战;三是部分乡镇食安人员力量薄弱。绝大多数乡镇食安办工作人员为兼职,难以适应相对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四是县(区)级食品检验机构能力偏弱,普遍存在设备、资质、经费不足现象,工作难以开展,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极大安全隐患;五是食品行业“尚德守法”大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漠,诚信道德缺失,违法犯罪仍有发生。特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社会共治”共识理念。食品安全问题很难仅凭一部法律出台或修订就能解决,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完全归咎于政府监管或农业、食药、质检等某一个部门是狭隘和片面的,并不能触及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要强化《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广泛增强“社会共治”和“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首要理念,市、县、区食安委要担负起“总牵头”的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社会共治”责任主体。社会共治主体分为企业、政府与第三方监管力量。就政府“总负责”层面而言,7个县(市、区)、307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要在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保障水平等方面,健全管总抓总、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同时,各乡镇和办事处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有责、有人、有岗、有手段“四有两责”要求,及时协调解决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公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执法信息公开,对那些利欲熏心、挑战道德和良知底线的人,对那些非法添加、滥添加以及试验数据造假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采取专项整治、行刑衔接、实名曝光等措施,倒逼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以及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等第三方监管力量的作用,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筑“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惩处机制,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建、共享,真正形成尚德守法、诚信规范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环境,确保食安、心安、民安,筑起保障“食安达州”和“健康达州””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