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场地及用房紧张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11月16日 文章点击数:1610
解决老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场地及用房紧张的建议
通川区政协反映:
随着城市经济和建设的飞速发展,通川老城区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整体形势发展需求,老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通川老城区学校建校时间早,建设标准低,绝大多数属于“天井式”。受老城区人口密集、学生众多的因素影响,导致学校却占地面积狭窄、教学及辅助用房严重缺失。如通川区民族小学,生均运动场所仅有0.8个㎡(国家最低标准是6.93㎡),学生从未同时做过课间操;通川区第十三小学,1300多名师生,仅一个安全通道;通川区第三小学、通川区二小北岩寺学校至今几乎没有正规的功能教室;就连两年前改扩建后的通川区第四小学,规划设计42个班1890人左右,现实际人数已突破2000人,随着北城棚户区改造,该校区域内学生还会急剧增加,预测今后三年每年学生将增加260人,到2019年学校学生数将达到3000人,到时情况将更加严峻。
近年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学龄人口“移民”大量涌入,使通川老城区教育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是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带来的压力。据有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通川老城区新开发的住宅小区(楼盘)近20个,约增加4800多名小学生和2000多名初中生;二是外来流动人口带来的压力。据统计,2015年通川区在册登记流动人口达5万多人,有近千名儿童在通川城区出生,小学生增加近千名;三是择校“移民”入城带来的压力。农民工子女随迁就读及购房户口随迁的子女就读,造成农村学校班生数很少,而城区校的班生数爆满。对此建议:
市政府加强市级统筹,整合国有资产资源,将目前老城区即将搬迁的市委党校、达二中、经贸校的教育场地及其用房配给通川区统筹安排,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解决通川老城区千家万户的强烈需求和教育行业之困,确保教育和谐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