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不对等问题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11月16日 文章点击数:2031
着力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不对等问题的建议
通川区政协反映:
城市社区工作一手联系着党委政府,一手联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处于城市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成为“主力军”,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但同时,城市社区工作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任务重。城市社区辖区管理和服务人口普遍从过去的2至3千,剧增到现在过万,且政府大量工作向社区延伸,社区参与管理服务的任务范围越来越宽,涉及综治、信访、维稳、安全、卫生、计生等近百项任务。二是人员少。社区管理服务人口超万,职责过百,但工作职数沿袭的仍然是多年前核定的职数,一般5至7人,人员严重不足,普遍超负荷工作。三经费缺。受限于通川财力不足,区财政每年向社区下拨的工作经费仅为13万元,包括了卫生协管员、治安巡逻员等公益性人员的工资,难以保障社区日常运转开支,无钱办事、缺钱办事成为社区工作常态;社区承接了市、区政府各部门大量的工作,大多没有执行“费随事转”。四是阵地紧。中心城区绝大部分社区都存在着办公用房、公益性服务用房不达标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五是待遇差。每月工资,社区书记2400元,主任2200元,委员2000元,其他如网格员等收入均低于1500元;因区财政财力不足,自2013行政区划调整之后起,中心城区社区干部的社保、医保补助被停发。以上问题,导致社区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消减,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下降,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为此建议:
一、建立任务下放准入制度。凡属市、区政府及其部门委托社区办理的事项,应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通过签订协议或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区承办。
二、大力培育基层服务组织。按照中央和省“三社(社区、社工、基层社会服务组织)互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达州实际,加快研究制定关于大力培育基层社会组织的相关文件,从制度机制层面,大力培育和完善专业性、公益性基层社会服务组织,逐步让基层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参与社区管理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减负。
三、加大放权、让利、补助力度。针对城市社区居民多、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市上应加大对城市社区的放权、让利、以及财力补助力度。提高市级改制企业人员户籍移交补助标准,加大社区工作专项经费补助力度,有效提高社区办公经费,提高社区干部待遇。